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人工增雪未预警,法规严重滞后

人工增雪未预警,法规严重滞后

 

朱宁宁

 

  111日,22年以来的最早初雪突降京城。事后,公众才明白原来这场大雪并非“纯天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增雪的结果。

  就前一天,南京张女士的爱人意外地发现自家铁皮棚屋顶被砸了一个洞,里面竟然横躺着一枚“火箭弹”,吓得他赶紧报警求助。也是事后,他才得知,原来这是一枚气象部门使用的增雨弹。

  两次人工气象作业,两个事后得知,这让不少人在肯定人工作业降灾减灾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同期而至的猝不及防感到有些难以适应。

  

京城突降大雪喜忧参半

   “由于北京一直处于干旱少雨的状态,所以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次人工降水的机会”。据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他们于1031日晚8时开始作业到111日早1125分,共点燃了186根碘化银烟剂,人工增雨雪达1600万立方米。这场大雪对缓解北京目前严重的干旱形势作用匪浅。但与此同时,这场雪也暗算了一把京城老百姓的生活。

  由于这次降雪雪花含水量高,雪比较。在雪花纷纷扬扬层层累积之下,树枝都被压弯了腰,很多小区的车辆都因此遭殃,被折断的树枝砸伤。

  据北京市园林部门粗略估计,在此次大雪中倒伏的树木达到500余株,园林部门出动工人20000余人次,处理各种事件2000起。此外,据北京市电力部门消息,由于大雪断枝砸到电线,还造成北京市部分地区停电。

  最易受天气状况左右的交通运输行业更是麻烦不断。首都机场数百航班延误,在2号航站楼内工作人员开始动用大喇叭“招呼”乘客。许多人对当天有关部门对大雪天气的应对措施表示不满。直到111日下午2点左右,降雪开始减弱,航班才逐渐恢复。据飞友网提供的数据,截至2日零点,首都机场共有523架次航班延误,出港延误371班,进港延误152班。

  房屋车辆受损、蔬菜供应紧张、菜价翻番、气温骤降引发身体不适等等,显然,这场大雪给很多普通市民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美景。

  

行政行为当考虑民事利益

  由于这场大雪事先并没有通过最广泛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外发布,导致很多北京市民事前并不知情,事后都颇有微辞,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提前将消息加以预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不便。

  据了解,目前对于人工作业影响天气,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就是气象法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记者翻阅了该条例,其中第12条规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地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有法律人士认为,把人工影响天气的问题仅仅归入气象法的调整范围不是很恰当,不能解决涉及到的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现行法律对涉及人工作业整个过程的任何行动和利益考虑均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考察,对所有违法行为都只考虑以行政处罚作为保障,并不涉及相关主体的民事利益的保护,这就偏离了对人工降雨问题进行法律规制的重点和本质,相关利益的协调应当作为重点予以充分、慎重地考虑。

  

提前公告提前预报

  一方面是抗灾减灾的公共利益,一方面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人身财产权,显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人工影响天气已不仅仅是个科技手段问题,还考量着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和协调能力。

  及时、准确、到位,是公众对气象部门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才会最大程度减少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有专家认为,目前的法律条例等相关规定已经严重滞后,气象法中对人工影响天气该作如何预报没有明确规定;条例第12条规定的公告行为,也仅仅是个笼统的概念,缺乏细致明确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也极有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变成没有具体的操作。

  对此,有网民建议,气象部门人工干预天气,应预先告知或者事后及时通告,让公民充分享有对公共事件特别是天气变化的知情权。相关立法部门也应该审时度势,对气象法及时加以修改,加入相关的明确规定,以便与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的法律精神相匹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百姓心中更有数。毕竟,提前预报,未雨绸缪总归是好事。(来源:法制日报)

 

 

能力越大,越要慎用干预天气的能力

 

王志安

  

 天气也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气温尤其如此,我想这一周来北京市民可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根据报道111日北京市下的今年第一场大雪,实际上是人工干预的结果。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一直处于干旱少雨的状态,任何一次可能造成的降雨该部门都不会放过。我想在这里头提几个问题,第一,干预天气到底谁说了算,这一次的天气干预给北京造成这么大的降雪,造成了许多航班的延误,这样大的一个公共政策,是不是一个干预天气办公室自己就可以决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这个系统性风险就太大了。这次仅仅造成了一些航班的延误,造成的可能是提前供暖,如果造成更大的影响,会导致什么社会后果?整个北京市有1700万市民,加上几百万的流动人口,这么大的一个问题如果只由一个小小的办公室自己就可以决定的,这个恐怕不太恰当。

  第二,这次大雪来得早,来得急,虽然有人工干预的情况,社会系统反映还是比较迅速的,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市区交通堵塞,只是造成部分航班的延误。北京市政府连夜开会,提前供暖,我觉得这都是顺应民意的做法。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提前供暖虽然说现在感觉非常必要和及时,上周我在点评新闻时也提到,应该要根据动态新闻来进行提前供暖。但由此所造成的费用,也是现在大家关心的问题。今年提前供暖,供暖费用会不会增加,如果供暖费用增加,对很多家庭来说又是一笔比较沉重的负担。

  其实对天气的干预可能是越小越好,不要认为,当我们拥有了干预天气的能力时,就滥用这种能力。这就相当于在50年代时,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可以兴修水利了,可以控制江河湖海了,后来发现修的水利设施越多,我们面对的水力问题可能就越多。这种情况下,我们拥有的权利越大,能力越大,恐怕就越要慎用这种权利。(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009年至今,北京已经降下三场大雪,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简称人影办)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据报道,光是第一场雪,北京就向天空发射了186枚火箭弹。其实,不久前的国庆阅兵乃至北京奥运的良好天气状况,都有赖于“人影办”与老天爷的斗争。这个略显神秘的机构开始逐渐出现在媒体上,不过,我们对它的认识依然很少。

 

1958年开始的神乎其神

“世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展开这么大规模、神乎其神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上个月阅兵结束后,中国空军高级气象学家崔廉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道。

中国最早做的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这次作业用的是食盐,由空军二航校的飞行员周正驾驶一架图-2型轰炸机,在云层播撒了将近200公斤食盐。杜-2型轰炸机是当时解放军的主力机型,这次行动也是一次准军事行动。

19875月,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发射了降雨弹4700发,据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火势。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兴趣开始减小。20092月,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38年罕见的干旱,很多地方使用碘化银炮弹促使增加降水,使人工增雨在中国成为新话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据中国官方披露数据显示,开幕式当晚向天空打了1100多枚消雨火箭。

中国还计划在明年的16届亚运会期间,向云中喷洒化学药剂,以使亚运会期间不下雨,至少在开、闭幕式期间不下雨。

   

    为重大社会活动保驾护航

“人影办”,顾名思义,其职责就是根据人类需要改变天气,增雨抗旱、防雹减灾、保障重大社会活动。

  目前中央一级人影行政机关,是国家气象局在2007年成立的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它并不是一个管辖地方各级人影办的机构,而是承担国家级的人影建设。

  另外一个机构,是国家气象局下辖的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中的“人工影响天气处”。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组织实施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重大气象服务,为国家重大社会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由此看来,为重大活动而改变气候,实际上早有相关的制度设计。

 

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

       不过,中国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费用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人影办”一般都是各级政府气象部门下的直属事业单位,享受财政全额拨款。

  但也有一些“人影办”,是直接隶属于省级政府,只是委托气象局管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为自治区属、地方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委托自治区气象局管理。

    还有一些人影办隶属于其他相关部门,如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为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只是其日常工作为气象局代管。

  目前省一级人影办的人员编制,一般在15个左右之间。在编制人员之外,人影办通常也从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有的人影办作业人员,达数百人之多。

 

实施人影的审批程序

以宿州市气象局的规定为例,假如宿州市气象台发现该市未来将有冰雹,将首先向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各县气象局发出预警。

  随后进入第二步,人影办将向市政府主管领导报告实施人影作业的可行性,征得同意后,还要向相关的空中管制部门提出作业申请。在获得通过后,人影办方可作业。在进行人影活动时,各作业点需要不间断观测天气变化,分析天气演变趋势,对可能进行的作业点进行定位,在达到作业条件时才能发布作业指令;且作业过后,人影办要向空中管制部门撤销作业申请。最后,还要向上一级的人影部门和本地政府进行汇报。(来源:网易新闻)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等 发布时间: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