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马英九就职演说(全文)及其后续评价

台湾的第十二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庆典大会5月20日上午在台北小巨蛋登场,马英九发表“人民奋起.台湾新生”的就职演说。马英九就职演说关注台湾论述、两岸关系和民主这三大题目。其中,马英九谈两岸关系大约花了三分一时间,其中谈了两次中华民族。

 

  

就职演说全文如下:

  

  各位友邦元首、各位贵宾、各位侨胞、各位乡亲父老、各位电视机前与网络上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一、二次政党轮替的历史意义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台湾人民投下了改变台湾未来的一票。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庆祝政党或个人的胜利,而是一起见证,台湾的民主已经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我们的民主走过了一段颠簸的道路,现在终于有机会迈向成熟的坦途。在过去这一段波折的岁月里,人民对政府的信赖跌到谷底,政治操作扭曲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人民失去了经济安全感,台湾的国际支持也受到空前的折损。值得庆幸的是,跟很多年轻的民主国家相比,我们民主成长的阵痛期并不算长,台湾人民却能展现日趋成熟的民主风范,在关键时刻,作出明确的抉择:人民选择政治清廉、经济开放、族群和谐、两岸和平与迎向未来。
  
  尤其重要的是,台湾人民一同找回了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一些传统的核心价值。这一段不平凡的民主成长经验,让我们获得了“台湾是亚洲和世界民主的灯塔”的赞誉,值得所有台湾人引以为傲。显然,中华民国已经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敬的民主国家。
  
  不过,我们不会以此自满。我们要进一步追求民主质量的提升与民主内涵的充实,让台湾大步迈向“优质的民主”:在宪政主义的原则下,人权获得保障、法治得到贯彻、司法独立而公正、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发展。台湾的民主将不会再有非法监听、选择性办案、以及政治干预媒体或选务机关的现象。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下一阶段民主改革的目标。
  
  在开票当天,全球有数亿的华人透过电视与网络的直播,密切关注选举的结果。因为台湾是全球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民主范例,是全球华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实验。如果这个政治实验能够成功,我们将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作出史无前例的贡献,这是我们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新时代的任务


  
  未来新政府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带领台湾勇敢地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巨变之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我们必须快速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挽回过去流失的机会。当前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将是我们振兴经济必须克服的困难。但是,我们深信,只要我们的战略正确、决心坚定,我们一定能达成我们的预定目标。
  
  台湾是一个海岛,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这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我们要坚持开放、大幅松绑、释放民间的活力、发挥台湾的优势;我们要引导企业立足台湾、联结亚太、布局全球;我们要协助劳工适应快速的科技变迁与产业调整;我们还要用心培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养、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排除各种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不当干扰。我们在响应全球化挑战的同时,一定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与发展的机会,也一定要兼顾台湾与全球生态环境的永续经营。
  
  新政府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导正政治风气,恢复人民对政府的信赖。我们将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尊重人性、崇尚理性、保障多元、和解共生的环境。我们将促进族群以及新旧移民间的和谐,倡导政党良性竞争,并充分尊重媒体的监督与新闻自由。
  
  新政府将树立廉能政治的新典范,严格要求官员的清廉与效能,并重建政商互动规范,防范金权政治的污染。我希望每一位行使公权力的公仆,都要牢牢记住“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这一句著名的警语。我们将身体力行诚信政治,实践国民党“完全执政、完全负责”的政见。新政府所有的施政都要从全民福祉的高度出发,超越党派利益,贯彻行政中立。我们要让政府不再是拖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是领导台湾进步的发动机。
  
  我坚信,中华民国总统最神圣的职责就是守护宪法。在一个年轻的民主国家,遵宪与行宪比修宪更重要。身为总统,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宪法的权威与彰显守宪的价值。我一定会以身作则,严守宪政分际,真正落实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我们一定要做到:政府全面依法行政,行政院依法对立法院负责,司法机关落实法治人权,考试院健全文官体制,监察院纠弹违法失职。现在是我们建立优良宪政传统的最好机会,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
  
  我们要让台湾成为国际社会中受人敬重的成员。我们将以“尊严、自主、务实、灵活”作为处理对外关系与争取国际空间的指导原则。中华民国将善尽她国际公民的责任,在维护自由经济秩序、禁止核子扩散、防制全球暖化、遏阻恐怖活动、以及加强人道援助等全球议题上,承担我们应负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全面融入东亚经济整合,并对东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要强化与美国这一位安全盟友及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我们也要珍惜邦交国的情谊,信守相互的承诺;我们更要与所有理念相通的国家和衷共济,扩大合作。我们有防卫台湾安全的决心,将编列合理的国防预算,并采购必要的防卫性武器,以打造一支坚实的国防劲旅。追求两岸和平与维持区域稳定,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台湾未来一定要成为和平的缔造者,让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英九由衷的盼望,海峡两岸能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从今天开始,共同开启和平共荣的历史新页。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一九九二年,两岸曾经达成“一中各表”的共识,随后并完成多次协商,促成两岸关系顺利的发展。英九在此重申,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中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两岸走向双赢的起点,是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们已经做好协商的准备。希望七月即将开始的周末包机直航与大陆观光客来台,能让两岸关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未来我们也将与大陆就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进行协商。台湾要安全、要繁荣、更要尊严!唯有台湾在国际上不被孤立,两岸关系才能够向前发展。我们注意到胡锦涛先生最近三次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分别是三月二十六日与美国布什总统谈到“九二共识”、四月十二日在博鳌论坛提出“四个继续”、以及四月二十九日主张两岸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这些观点都与我方的理念相当的一致。因此,英九愿意在此诚恳的呼吁:两岸不论在台湾海峡或国际社会,都应该和解休兵,并在国际组织及活动中相互协助、彼此尊重。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本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而非恶性竞争、虚耗资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英九坚信,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我们真诚关心大陆十三亿同胞的福祉,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与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
  
  最近四川发生大地震,灾情十分的惨重,台湾人民不分党派,都表达由衷的关切,并愿意提供实时的援助,希望救灾工作顺利,灾民安置与灾区重建早日完成。
  


三、台湾的传承与愿景


  
  从宣誓就职的这一刻开始,英九深知个人已经肩负二千三百万人民的付托,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职务,也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责任。英九虽然不是在台湾出生,但台湾是我成长的故乡,是我亲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湾社会对我这样一个战后新移民的包容之义、栽培之恩与拥抱之情。我义无反顾,别无悬念,只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四百多年来,台湾这块土地一直慷慨的接纳着先来后到的移民,滋养、庇护着我们,提供我们及后代子孙安身立命的空间,并以高峻的山峰、壮阔的大海,充实、淬砺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继承的种种历史文化,不但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延续,更得到扩充与创新,进而开创出丰盛多元的人文风景。
  
  中华民国也在台湾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内,我们将庆祝中华民国开国一百周年。这一个亚洲最早诞生的民主共和国,在大陆的时间只有三十八年,在台湾的岁月却将超过一甲子。在这将近六十年间,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命运已经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艰难险阻与悲欢岁月,更在追求民主的曲折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宪政理想,当年在中国大陆没有能够实现,但今天在台湾终于生根、开花、结果。
  
  面对台湾的未来,英九充满了信心。多年来我走遍台湾各个角落,在与各行各业的互动当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一些传统的核心价值,不但洋溢在台湾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湾人的本性里。这是台湾一切进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湾精神”的真谛。
  
  盱衡时局,环顾东亚,台湾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珍贵的文化资产、深厚的人文素养、日渐成熟的民主、活力创新的企业、多元和谐的社会、活跃海内外的民间组织、遍布全球的爱乡侨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只要我们秉持“台湾精神”,善用我们的优势,并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则,我们一定可以将台澎金马建设为举世称羡的乐土、我们引以为傲的美丽家园。
  
  台湾的振兴不只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靠人民的力量;需要借重民间的智慧、需要朝野协商合作、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积极的投入。各位亲爱的父老兄弟姊妹们,我们要从此刻开始,卷起袖子,立即行动,打造美丽家园,为子孙奠定百年盛世的基础。让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大家一起来奋斗!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高呼:
  
  台湾民主万岁!
  
  中华民国万岁!

 

马英九就职讲稿 与美国沟通未送过目

【星岛网讯】马英九就职演说众所瞩目,据透露,马英九办公室并未将此讲稿给美方事先过目,但重要的理念、方向,早已事先由马办核心人士与AIT官员直接“沟通”。

  《中国时报》报道,据了解,包括在这篇演说负责美中台关系部分的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与外传为驻美代表的国亲驻美代表袁健生,都曾与美高层官员联系。袁健生19日也面见马英九,当面报告美方对此讲稿方向的反应。

  操刀文胆 马办列最高机密

  至于就职演说撰稿团队,则被马办列为最高机密,连20日马发表演说后,都不愿进一步公开表示意见。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20日晚间强调,讲稿“应该是没有”事先给美方过目,但他不能证实或否认。

  据指出,马英九就职演说内容,在一个月前就被马办列为最高机密,由马英九最信任的核心智囊、总统府副秘书长高朗负责。多年来马英九诸多重要场合演讲,包括国民党主席就职演说、罢免陈水扁宣言等,高朗都是幕后操刀的第一文胆。

  据了解,这篇讲稿其实着墨最深的,是马英九提出的台湾论述。两岸关系方面,马虽有正式响应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但都未超出竞选期间的政见,也未超过副总统萧万长上月与胡锦涛见面提的“十六字箴言”,这部分马英九全权授权苏起处理。

  两岸关系不出十六字箴言

  知情人士透露,台湾论述,才是这篇就职演说的“精华”。尤其马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超过了半个世纪,让中华民国与台湾更加紧密结合等,就是马英九最重视的部分。除了高朗,包括协助马建构本土论述的台大教授王晓波、竞选期间为马写“原乡精神”的前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杨渡,都参与了撰写过程。

  据指出,由于就职讲稿被马办列为最机密,后期定稿阶段,相关参与撰稿甚至翻译人士,一律统一集中在办公室集体作业,严防任何可能外流情事。直到几天前由马英九亲自定稿,都只限于少数撰稿者与核心幕僚参与。

  马英九拍板后,即开始进行英、日、法、西等四国语言翻译,翻译人员也经过筛选。为了防止演讲稿内容提前泄漏,这次演讲稿印刷流程绝对保密,由高朗全权掌控,连新闻局都到20日早上九、十点才拿到演讲稿的纸本。

马就职演说获中美专家称赞 邱毅只给60分

 

【星岛网讯】台湾的马英九总统20日发表就职演说,有北京学者表示,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对两岸关系充满善意、和解,给人很好的印象,大陆方面的评价是正面的。美国知名两岸问题专家容安澜表示,就职演说充分回应了华盛顿和北京所关切的议题。

  综合台湾媒体消息,北京社科院台研所资深研究员李家泉表示,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内容在之前的讲话都有了,没有很多是新的。但是讲话带有感情的色彩,整体上讲话充满善意、和解。大陆方面不会太苛求,在目前的环境下,马英九能讲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好了。

    他表示,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大体上比较明朗,“扁下马上”是很好的开端。马英九演讲内容符合萧万长在博鳌论坛十六字方针,也符合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最近谈话所提的十六字方针,双方的交集点是“搁置争议、共创双赢”。他说,两岸关系最基本点是“坚持九二共识”,马英九讲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对此有“同”有“异”,大陆看上的是“一中”,一中是灵魂,马英九这么讲“大陆就宽心、放心了”。

    对于马英九的就职演说提及两岸、美台关系、民主等,国民党立委大多持正面看法国民党立委邱毅则认为,此演说尚有缺失,因此,他只给马英九60分,也就是“刚好及格”。邱毅首先称赞马英九演说技巧进步、自信增加、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标准的马式风格”。不过,邱毅也话锋一转强调,此演说“没有办法深入人心,穿透力、感染力不够”。

    而民进党立委蔡煌琅认为,整篇演说虽然看到了马英九的慷慨激昂,但是内容谨慎、了无新意,口号愿景相当多,同时也没有主权论述的积极性,马英九所谈的和解,只有“自我矮化”与“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

     对于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市场认为演说不如预期、了无新意,而工商界对于演说内容则反应两极,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林秉彬表示,从马英九确定当选到现在,看不到新执政团队对于比较弱势的中小企业这一环的施政方向,担心维护弱势族群的权利已经成为口号,不过商总理事长张平沼则认为,演说内容相当务实。对于马英九在就职演说当中更点出,7月份的直航与大陆客赴台希望可以达到,张平沼认为,虽然先前外界认为可能这些支票来不及兑现,不过既然马英九都肯定去讲,想必事前都在作沟通,事情也在运作当中,因此乐观期待当中。

  另外,美国知名两岸问题专家容安澜今天表示,马英九的就职演说,有关台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部份,充分回应了华盛顿和北京所关切的议题。

  这位应邀到台北参加就职大典的前国务院官员在接受中央社越洋访问时表示,马英九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尽了最大力量向华盛顿和北京重申,他的政策将与他的选举承诺一致,那就是重建互信和维持和谐关系。

  容安澜说,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虽然对台美关系着墨不多,但重申他高度重视两国关系,并誓言信守承诺,包括竭力维持坚强的国防力量,这响应了一些美国人对他的国防政策所表达的关切。

  在两岸关系方面,马英九重申对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承诺,这应可满足北京重启两岸会谈的条件。容安澜特别提出,马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点出了他的政策与前总统陈水扁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强调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是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

  容安澜指出,马英九对北京传递的另一项重要讯息是,台湾的尊严应该受到尊重。容安澜说,最近北京方面曾传出令人忧心的讯息,那就是大陆方面觉得有必要放慢与台湾改善关系的脚步。但愿胡锦涛在听到马英九重申在九二共识下改善两岸关系的强烈讯息后,能迈开步伐,朝改善两岸关系前进。

马英九:两岸统一 这一辈子不会发生

 

【星岛网讯】准总统马英九日前接受美联社专访时指出,由于台湾反对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两岸统一在“我们这一生”不太可能发生。

 

马英九特别淡化两岸统一的问题

  中央社报道,马英九再过五天就要宣誓就职。他在竞选期间承诺改善两岸关系,但也说在任内不会跟中国进行统一的谈判。他最多可以担任两任总统,一共八年。他在接受美联社专访时所发表的谈话,代表对统一的期望要推迟到更久的未来。

   马英九说:“连我们这一生要看到统一的谈判都很难。台湾人民想要跟大陆进行经济方面的互动,但他们显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适合台湾。” 但他也强调,四川震灾为台湾提供了一次改善两岸关系的良好机会,处理九二一大地震的经验,让台湾有能力协助中国大陆进行灾后重建。

   马英九在访问中深入评论台美关系,以及台湾协助中国大陆处理震灾的意愿,但他大部分的谈话,涉及台湾与中国大陆紧张的政治关系。

   他强调希望充分利用两岸之间的机会,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但他特别淡化统一的问题,而两岸统一是北京长久以来的目标。

   马英九说,他认为北京领导人了解他的态度,但也承认,在经过八年动荡的两岸关系之后,他们在检视他的行动。他说:“当然,他们在非常仔细的观察我。”

 

马英九:开放大陆生赴台读大学

  另外,马英九15日晚到东吴大学演讲,并接受学生提问,他表示,上任后会开放大陆学历采认,提出采认大陆学校的新版本,他也主张开放台湾的大学,让大陆学生来就读,有利两岸进行更好的交流。

  马英九表示,他主张开放台湾的大学,让大陆学生就读,目的不是要赚学费,而是希望海峡两岸的年轻人在人生比较早的阶段,有机会相互认识、相互激励,大家一起追求学术的卓越。

  他说,过去吴京担任教育部长时,曾经提出承认大陆七十三所高校的政策,这应该还是有效的,未来新政府会做一个检讨,也会订定新的版本,让两岸间有更好的交流。

  马英九认为,有关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有些法令,已经到了要检讨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对大陆同胞不当的差别待遇,新政府已经有很好的计划,未来希望能参考国际法的先例、惯例来处理,希望能够对大陆同胞更公平。

  马英九强调,部分涉及民事法律的两岸事务,可参考国际私法的惯例来处理,已有对岸学者提出“区际法律”的概念,未来两岸应摒除意识型态,共同找出更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事务处理原则。

 

马英九:两会一两周内将接触 两岸正为复谈铺路

(2008-05-22)

 

  ● 曾昭鹏(台北特派员)

  刚走马上任的台湾新总统马英九形容,台湾与大陆“使用的语汇越来越相似”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这显示台海双方正在为恢复谈判铺平道路。

  马英九领导的台湾新政府有意改善两岸关系,他昨天在上任后的第一场国际记者会上以英语说:“我们(大陆和台湾)谈的是求同存异、我们谈的是创造双赢,我们谈的是建立互信。”

  他也向国际媒体透露,海基会和海协会的管道将在“一两个星期内”进行接触。

  昨早在总统府举行的国际记者会现场有超过100名海外记者出席,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马英九以及其政策方向,尤其是两岸关系方面的高度兴趣。

  国民党党主席吴伯雄下星期一将访问对岸,成为第一个访问大陆的执政党主席,马英九面对开放直航及大陆观光客两大政策支票兑现的时间压力,吴伯雄能否在协商体制外发挥“临门一脚”的助力,让他此行备受关注。

  外界关心国共平台未来在两岸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吴伯雄昨天向台湾媒体说明行程时指出,希望透过国共两党的善意互动,培养积累两岸互信,协助兑现马英九的政见,但他会“谨守政党分际、不会越俎代庖,代替政府签署任何协议”。

  然而他一番“我们不是为了去大陆而去大陆,而是有所为而去大陆”的表态,却也增加其中的想象空间。

  马英九昨天在回应外界相关疑虑时,再次重申国共平台作为“两岸关系第二轨”的功能。他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国共平台)将不会跟现行的管道(两会)重叠。”

  除了乐观展望两岸复谈之外,马英九昨天面对国际记者,再度呼吁大陆方面认真考虑外交休兵。他强调:“两岸关系和国际空间的层面必须一起看待。国际空间与尊严的议题息息相关,而我们高度重视。”

  马英九在前日的就职演说中提到的“三要”,包括“台湾要安全、要繁荣、更要尊严”,而“唯有台湾在国际上不被孤立,两岸关系才能向前发展”。

  马英九说:“其中(外交休兵)可能有困难,但如果我们(台湾与大陆)重视两岸和解,我认为北京的领导人应该认真探讨休兵的可能性。”

  新总统、新时代,“马英九旋风”在他正式上任的时间点横扫台湾。据《联合报》昨天公布的民调显示,他当选总统以来的表现获得66%好评、74%民众期待他优先“拼经济”,而72%民众支持其治国理念,进一步凸显他所获得强大民意基础。

  不过,相较于八年前陈水扁刚任总统时的79%满意度来看,马英九的好评略逊一筹,少了13个百分点。可见台湾民众对其领导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保留,而这也是马英九未来必须回应的社会期待。 

《联合早报》

重提九二共识 马英九诚意里挟私货
来源: 新华澳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马英九的520就职讲话,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写作风格、技巧,都是一篇一乘之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昨日马英九在讲话过程中,掌声和赞叹声、呼叫声不断,达到三十多次,其中一次还超过一分钟,令到已经念读紧接着内容的马英九,也不得不停下来,接受群众的欢呼。这与陈水扁先后两次的就职讲话,反应冷清,掌声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如是站在台湾民众的角度,以至是盼望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全球华人华侨的立场上,马英九的520就职讲话,在有关两岸关系的部份是积极进取的,也是充满诚意和善意的。既有自己一贯立场的坚持,又有正面响应胡锦涛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内容,并在两者中找到了黄金交叉点:双方都坚持九二共识。尽管仍有若干争议,但既然马英九所提出的搁置争议得到了胡锦涛的赞同,并反过来进一步提出求同存异,故相信马英九有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尤其是凸显“马上出政绩”的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相信会得到北京积极的响应。

  实际上,马英九是把两岸关系当作是520就职讲话的重中之重来处理的,占了五分之一的份量,尤其是占了讲话第二部份“新时代的任务”的三分之一篇幅。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论述两岸关系的部份,一开首就直奔主题,表态要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对岸共同开创和平共荣的历史新页。为此,他没有使用华而不实的务虚词汇,而是句句实实在在、字字真真确确,始终突出九二共识,并公开表达赞同胡锦涛最近三次有关两岸关系谈话内容的态度,最后还加上一道浓重油彩,表达对四川震灾受灾灾民的慰问。这种诚恳态度,不但是令各方人士放下心来,相信北京也会较为满意。

  不过,马英九就职讲话中的两岸关系事务部分,仍是软中带硬。尤其是他将不统、不独、不武置于前头,明显地暴露了他与几乎是无条件地发展两岸关系的“胡连会新闻公报”,仍有一定距离。不过,这个“三不”和随之要表达的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现状,似是说给美国人听的多于说给岛内民众和对岸涉台官员、学者听的,向美方表达将会迎合白宫对台海事务的基本政策:“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台湾不独,大陆不武”。当然,也是安抚岛内五百四十多万选民及泛绿政治人物的需要。

  马英九还“狡猾”地在两岸关系事务议题中,悄悄地将之与外交问题捆绑了起来,希望能以推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会谈,来换取“外交和解休兵”以至扩大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活动空间,甚至还要期盼大陆走向政治民主化,有意无意地碰触了大陆的敏感问题。

  不过,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及维持现状,总比陈水扁的冲撞一中原则,企图改变台湾现状的政客行为要负责任得多。而马英九的“外交休兵”,也比陈水扁的“迷航外交”和邱义仁的“烽火外交”,要聪睿高明得多。而且,“胡连会新闻公报”也有双方讨论台湾在国际组织的活动空间的论述。

  马英九的520就职讲话不但是在两岸关系事务领域使用了务实理性的语言,而且在岛内政治生态部份,更是既务实又活泼,既予人希望又教人轻松惬意。其中的“台湾的民意将不会有非法侦听、选择性办案,以及政治干预媒体或选务机关的现象”,“严格要求官员的清廉与效能,并重建政商互动规范,防范金权政治的污染”,“遵宪与行宪比修宪更重要”等,其实对其前任陈水扁具有反讽意义。故当马英九说到这些内容时,会场内都响起一阵笑声和掌声,人们都似乎感到颇为解气。

  马英九虽然以七百五十多万票当选总统,但他仍担心自己的群众基础仍未足够。因此,他在520就职讲话中,使用了两大段文字,强调台湾社会的包容,也以“英九虽然不是在台湾出生,但台湾是我成长的故乡,也是我亲人埋骨的所在”,来为自己的新移民身份辩护。由此可见,马英九虽然是当选了,但仍背负着外省原罪包袱。这需要他在未来四年中,与对岸共同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前进,将功赎“罪”,争取更多台湾民众的支持。(文/富权)(原标题:马英九重提九二共识表诚意唯也挟带私货)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