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食品安全标准屡遭质疑 卫生部-专家-大企业三方关系待解

摘要: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思念食品“)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后,思念食品副总经理贾国飚的说法似乎透露了行业内部一个重要的变动:又一项食品安全标准降低了。与此前的生乳国标被质疑降低一样,食品国标“遭大企业绑架”的质疑声再次传来。 昨晚,思念食品在《关于思念牌三鲜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的情况说明》中称:“该事件令其难过和反思,并已第一时间在内部进行了大面积排查和整顿处理,完善了物流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污染的各种渠道以防范这一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速冻食品新国标倒退? 不过,根据本报此前报道,贾国飚称“问题水饺符合新国标”的说法却引发了外界对“速冻食品新国标倒退”的质疑。 贾国飚说,“按照国家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水饺中确实不得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我们被检出有问题的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是达标的”。 这个“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指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在“生制品的微生物限量”中规定,每克生制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0000个之间,都为合格。贾国飚称,这个标准估计最快11月份就会正式实施。 2004年5月1日实施的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自该标准执行后,各地工商部门不断传出速冻食品行业屡有品牌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后,业内诸多企业开始声称,这一国标在行业内被认为有问题,太严格,不合理。按照规定,速冻食品内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对速冻食品的原料――上游肉制品行业却没有相应要求,如此一来,该国标被业内认为相互矛盾,对企业而言难以执行。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位在肉制品工厂做品控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其来源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工厂工人不规范、不卫生的操作行为,二是不合格的肉类原料,而这两个问题只要企业用心都可以解决。”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重要的病原菌,因此食品极易受其污染。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中毒事件也非常多。 国标被谁绑架 对消费者而言,国标是落后还是严格很难辨识清楚。在食品行业,新国标的降低也并非个案。此前,生乳新国标也因为“立足国情”降低蛋白质含量以及放宽菌落总数而受人非议。 而根据业内人士的表述,力主生乳指标放宽的意见中不乏一些大型乳企的身影。据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曾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但提出的意见95%都没被采纳。他认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此次速冻食品的新国标放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要求也是速冻行业企业的共同呼声。 一位曾经为河南速冻食品企业做过营销顾问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表示,“从2005年后,当时行业内发生了好几个知名品牌被查出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问题后,河南速冻行业就由几个带头人开始联手运作改变国标了,当时有企业还将其参与制定行业国标的行为,用于展示其行业竞争力的一部分。” 而在国标宽松的背后被认为是为了更多地保护一些企业或行业利益,“国内企业标准的制定太依赖大企业,行业标准太多考虑到企业或行业的利益,往往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声音。对大企业而言,经常有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利益,为了节省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当然希望标准放宽。”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一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不过,参与制定这一草案的行业协会对此却表示沉默,本报记者联系到中国食品科技协会等相关人士时,对方表示,自己不方便表达意见。(第一财经日报2011-10-21) 卫生部回应公众质疑 否认大企业绑架食品安全标准   新华网北京2011年11月24日电 从生乳到速冻面米制品,近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屡遭质疑,公众担心为照顾企业利益而降低安全要求。大企业是否“绑架”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卫生部专家24日作出否定的回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说,制定食品产品的安全标准,一定要有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不能把企业参与、提出意见,或者某一个企业情况符合现在监督监管的情况,就认为是被企业“绑架”。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标准制修订过程,关注和参与上网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   以卫生部24日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为例,刘秀梅说,这项新标准2006年立项启动,2008年完成初步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有记载的研讨会有7次,参与标准研讨和提出意见的有300多人,编制说明就有25页,其中包括了在2006年全国进行速冻面米食品监测的数据、国外的数据,以及对收到的158条意见的整理情况。这些意见中有31条没有采纳,采纳与否都要给出理由。整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集体工作,对有些指标要进行反复讨论和把关。   她举例说,有一个阶段我们曾提出去掉生制食品中菌落总和和大肠菌群的指标,由企业进行控制,我们侧重致病菌控制。但是,大部分企业对此表示反对,希望保留这两个指标。根据国际资料以及各方沟通,我们仍然坚持意见,将认为不太科学、不太必要的指标去掉;也有意见提出,对熟制食品的概念文本中取消“非即食”。考虑到我国速冻面米制品的生产现况,不能说熟制的食品就是即食的,这样不安全,所以我们坚持定义上一定有“非即食”。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制定标准的全过程是认真推敲的。这些指标并不是企业提出来的数据,而是我们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和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的规定。   刘秀梅认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要以科学为依据,也要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2011年新修订的程序手册上有一段话:“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不同,是一个与各利益相关方磋商后,权衡各种政策方案,考虑风险评估和其他与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公平贸易的相关因素……并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过程”,她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安全是第一,同时还要考虑到国情和行业产业的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屡遭质疑 专家吁公开会议纪要 核心阅读   “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曾寿瀛,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四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订的讨论会   “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   ――魏荣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先后三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订的讨论会     “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   ――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   谁在主导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制订?   2010年9月通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卫生部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从这个审评委员会的委员名单来看,目前担任副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的14人当中,9人来自卫生部及其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人来自农业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有1人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1人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一个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要经历哪些环节?   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乳品国家安全标准制订的专家,请他们讲述相关乳品国标的出台过程。   标准起草单位   最终没有公布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药监局等部门,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   王竹天在2010年4月的《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介绍,协调小组负责议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专家组负责提出乳品安全标准,此外还设立了秘书处,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据介绍,在此期间,近600人次参加了各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研究与讨论。   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曾寿瀛,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四次参加上述标准的讨论会。根据他的回忆:“前几次参会人数都接近百人,相关部委、奶协、知名乳品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有代表参加。”   对于参会代表的比例,三次参加讨论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有些看法:“1/3参会代表来自外资企业。”   至于具体的起草单位和个人,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灭菌乳等乳品标准及政府公告中,并没有具体介绍。而2005年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前言部分公开了该标准起草单位为南京、天津、南宁等9个地方卫生防疫站,主要起草人为唐世树等9人。   两项关键标准   最后一刻翻盘   回忆起乳品新国标的制订过程,魏荣禄颇有些遗憾:“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   与魏荣禄同样困惑的,还有和牛奶打交道近60年的曾寿瀛。据曾寿瀛介绍,他上世纪50年代从南京农学院毕业进入南京乳肉管理所工作,后来从南京疾控中心退休。   1962年,曾寿瀛开始参与牛奶标准的制订。在以往标准制订中,曾寿瀛曾任卫生部全国乳与乳制品定标组副组长。   2009年5月,曾寿瀛开始介入乳品新标准制订,“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他说,“乳品新国标出台始末,我不是所有环节都很了解。我仅仅是参与了中后期的几次会议。前期是企业起草待议稿,最后阶段是如何操作,送审稿关键性标准为何翻盘,我不太清楚。”   上述专家所说的“关键性标准”,即后来公众广为关注的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   2009年8月19日,魏荣禄最后一次参加乳品标准讨论会议,“会议规模仅十几人,时任卫生部监督局副局长的苏志代表部领导听取意见,王竹天主持会议,曾寿瀛、顾佳升(原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等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没有看到企业的代表。”   就在这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此后,曾、魏、顾三人就没有再介入乳品订标工作。   可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魏荣禄和曾寿瀛表示他们不清楚。   乳品新国标公布后,遭到媒体和公众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订被大企业所绑架。”   采访中,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选择不再表态:“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这是他们给记者的答复。   有关专家呼吁   公开会议纪要   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争议,乳品绝非唯一。   前不久,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饺子品牌均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允许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消费者一时蒙了:又一个标准倒退了?   卫生部出面解释,标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意见,并在卫生部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类似的解释,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有。该标准曾先后“召开工作会议20余次,草案公开征求意见60天,同时向世贸组织通报。其间,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000余条。”   但是,权威部门的解释,似乎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专家和公众的疑惑。   对最后为何推翻生乳菌落50万个、蛋白质2.95克的标准,魏荣禄曾经托人打听。“据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怎么协调我们也不知道。”他说。   一位参与乳品新国标讨论会、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表示,卫生部当时有会议纪要,包括谁参加了会议,会上谁提出什么意见,如何辩论,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这些资料,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只要能让大家信服,质疑的声音就没这么大。”上述专家说。   “过程更加民主、透明,是解除公众疑虑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说。   他同时指出,“公开透明也不是万能的,公众情绪并非完全理性。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有专家提出某指标有害,但是经过大量的论证、调研证明其实是无妨的,最后标准采用了相对科学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整个过程都透明了,公众有可能还是会有所质疑:为什么不采用那个专家的意见,为什么不采取更严格的标准?”   应松年强调,本行业的专家是懂行的,整个订标过程至少应该对专家全透明。他们信服了,就不会产生反对的意见领袖,这样新标准执行将更加顺利。如果决策和专家的意见有大分歧,应该重新召开论证会,避免“暗箱操作”之嫌。(人民日报黄碧梅2011-11-28)

速冻食品国标屡遭大企业绑架 被指标准倒退

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思念食品“)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后,思念食品副总经理贾国飚的说法似乎透露了行业内部一个重要的变动:又一项食品安全标准降低了。与此前的生乳国标被质疑降低一样,食品国标“遭大企业绑架”的质疑声再次传来。

昨晚,思念食品在《关于思念牌三鲜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的情况说明》中称:“该事件令其难过和反思,并已第一时间在内部进行了大面积排查和整顿处理,完善了物流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污染的各种渠道以防范这一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速冻食品新国标倒退?

不过,根据本报此前报道,贾国飚称“问题水饺符合新国标”的说法却引发了外界对“速冻食品新国标倒退”的质疑。

贾国飚说,“按照国家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水饺中确实不得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我们被检出有问题的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是达标的”。

这个“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指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在“生制品的微生物限量”中规定,每克生制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0000个之间,都为合格。贾国飚称,这个标准估计最快11月份就会正式实施。

2004年5月1日实施的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自该标准执行后,各地工商部门不断传出速冻食品行业屡有品牌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后,业内诸多企业开始声称,这一国标在行业内被认为有问题,太严格,不合理。按照规定,速冻食品内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对速冻食品的原料――上游肉制品行业却没有相应要求,如此一来,该国标被业内认为相互矛盾,对企业而言难以执行。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位在肉制品工厂做品控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其来源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工厂工人不规范、不卫生的操作行为,二是不合格的肉类原料,而这两个问题只要企业用心都可以解决。”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重要的病原菌,因此食品极易受其污染。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中毒事件也非常多。

国标被谁绑架

对消费者而言,国标是落后还是严格很难辨识清楚。在食品行业,新国标的降低也并非个案。此前,生乳新国标也因为“立足国情”降低蛋白质含量以及放宽菌落总数而受人非议。

而根据业内人士的表述,力主生乳指标放宽的意见中不乏一些大型乳企的身影。据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曾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但提出的意见95%都没被采纳。他认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此次速冻食品的新国标放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要求也是速冻行业企业的共同呼声。

一位曾经为河南速冻食品企业做过营销顾问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表示,“从2005年后,当时行业内发生了好几个知名品牌被查出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问题后,河南速冻行业就由几个带头人开始联手运作改变国标了,当时有企业还将其参与制定行业国标的行为,用于展示其行业竞争力的一部分。”

而在国标宽松的背后被认为是为了更多地保护一些企业或行业利益,“国内企业标准的制定太依赖大企业,行业标准太多考虑到企业或行业的利益,往往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声音。对大企业而言,经常有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利益,为了节省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当然希望标准放宽。”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一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不过,参与制定这一草案的行业协会对此却表示沉默,本报记者联系到中国食品科技协会等相关人士时,对方表示,自己不方便表达意见。(第一财经日报2011-10-21) 

卫生部回应公众质疑 否认大企业绑架食品安全标准

 

  新华网北京2011年11月24日电 从生乳到速冻面米制品,近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屡遭质疑,公众担心为照顾企业利益而降低安全要求。大企业是否“绑架”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卫生部专家24日作出否定的回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说,制定食品产品的安全标准,一定要有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不能把企业参与、提出意见,或者某一个企业情况符合现在监督监管的情况,就认为是被企业“绑架”。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标准制修订过程,关注和参与上网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

  以卫生部24日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为例,刘秀梅说,这项新标准2006年立项启动,2008年完成初步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有记载的研讨会有7次,参与标准研讨和提出意见的有300多人,编制说明就有25页,其中包括了在2006年全国进行速冻面米食品监测的数据、国外的数据,以及对收到的158条意见的整理情况。这些意见中有31条没有采纳,采纳与否都要给出理由。整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集体工作,对有些指标要进行反复讨论和把关。

  她举例说,有一个阶段我们曾提出去掉生制食品中菌落总和和大肠菌群的指标,由企业进行控制,我们侧重致病菌控制。但是,大部分企业对此表示反对,希望保留这两个指标。根据国际资料以及各方沟通,我们仍然坚持意见,将认为不太科学、不太必要的指标去掉;也有意见提出,对熟制食品的概念文本中取消“非即食”。考虑到我国速冻面米制品的生产现况,不能说熟制的食品就是即食的,这样不安全,所以我们坚持定义上一定有“非即食”。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制定标准的全过程是认真推敲的。这些指标并不是企业提出来的数据,而是我们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和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的规定。

  刘秀梅认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要以科学为依据,也要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2011年新修订的程序手册上有一段话:“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不同,是一个与各利益相关方磋商后,权衡各种政策方案,考虑风险评估和其他与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公平贸易的相关因素……并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过程”,她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安全是第一,同时还要考虑到国情和行业产业的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屡遭质疑 专家吁公开会议纪要

 

核心阅读 

  “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曾寿瀛,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四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订的讨论会  

  “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 

  ――魏荣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先后三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订的讨论会   

  “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 

  ――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  

  谁在主导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制订? 

  2010年9月通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卫生部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从这个审评委员会的委员名单来看,目前担任副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的14人当中,9人来自卫生部及其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人来自农业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有1人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1人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一个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要经历哪些环节? 

  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乳品国家安全标准制订的专家,请他们讲述相关乳品国标的出台过程。 

  标准起草单位 

  最终没有公布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药监局等部门,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 

  王竹天在2010年4月的《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介绍,协调小组负责议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专家组负责提出乳品安全标准,此外还设立了秘书处,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据介绍,在此期间,近600人次参加了各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研究与讨论。 

  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曾寿瀛,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四次参加上述标准的讨论会。根据他的回忆:“前几次参会人数都接近百人,相关部委、奶协、知名乳品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有代表参加。” 

  对于参会代表的比例,三次参加讨论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有些看法:“1/3参会代表来自外资企业。” 

  至于具体的起草单位和个人,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灭菌乳等乳品标准及政府公告中,并没有具体介绍。而2005年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前言部分公开了该标准起草单位为南京、天津、南宁等9个地方卫生防疫站,主要起草人为唐世树等9人。 

  两项关键标准 

  最后一刻翻盘 

  回忆起乳品新国标的制订过程,魏荣禄颇有些遗憾:“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 

  与魏荣禄同样困惑的,还有和牛奶打交道近60年的曾寿瀛。据曾寿瀛介绍,他上世纪50年代从南京农学院毕业进入南京乳肉管理所工作,后来从南京疾控中心退休。 

  1962年,曾寿瀛开始参与牛奶标准的制订。在以往标准制订中,曾寿瀛曾任卫生部全国乳与乳制品定标组副组长。 

  2009年5月,曾寿瀛开始介入乳品新标准制订,“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他说,“乳品新国标出台始末,我不是所有环节都很了解。我仅仅是参与了中后期的几次会议。前期是企业起草待议稿,最后阶段是如何操作,送审稿关键性标准为何翻盘,我不太清楚。” 

  上述专家所说的“关键性标准”,即后来公众广为关注的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 

  2009年8月19日,魏荣禄最后一次参加乳品标准讨论会议,“会议规模仅十几人,时任卫生部监督局副局长的苏志代表部领导听取意见,王竹天主持会议,曾寿瀛、顾佳升(原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等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没有看到企业的代表。” 

  就在这次会议上,在几位奶业专家的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的标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送审稿。此后,曾、魏、顾三人就没有再介入乳品订标工作。 

  可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魏荣禄和曾寿瀛表示他们不清楚。 

  乳品新国标公布后,遭到媒体和公众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订被大企业所绑架。” 

  采访中,多名曾经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选择不再表态:“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这是他们给记者的答复。 

  有关专家呼吁 

  公开会议纪要 

  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争议,乳品绝非唯一。 

  前不久,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饺子品牌均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允许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消费者一时蒙了:又一个标准倒退了? 

  卫生部出面解释,标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意见,并在卫生部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类似的解释,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有。该标准曾先后“召开工作会议20余次,草案公开征求意见60天,同时向世贸组织通报。其间,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000余条。” 

  但是,权威部门的解释,似乎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专家和公众的疑惑。 

  对最后为何推翻生乳菌落50万个、蛋白质2.95克的标准,魏荣禄曾经托人打听。“据说是各部委协调的结果,怎么协调我们也不知道。”他说。 

  一位参与乳品新国标讨论会、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表示,卫生部当时有会议纪要,包括谁参加了会议,会上谁提出什么意见,如何辩论,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这些资料,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只要能让大家信服,质疑的声音就没这么大。”上述专家说。 

  “过程更加民主、透明,是解除公众疑虑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说。 

  他同时指出,“公开透明也不是万能的,公众情绪并非完全理性。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有专家提出某指标有害,但是经过大量的论证、调研证明其实是无妨的,最后标准采用了相对科学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整个过程都透明了,公众有可能还是会有所质疑:为什么不采用那个专家的意见,为什么不采取更严格的标准?” 

  应松年强调,本行业的专家是懂行的,整个订标过程至少应该对专家全透明。他们信服了,就不会产生反对的意见领袖,这样新标准执行将更加顺利。如果决策和专家的意见有大分歧,应该重新召开论证会,避免“暗箱操作”之嫌。(人民日报黄碧梅2011-11-28)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