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帖人称他通过正常渠道多次举报无果遂网上发帖,不料老家的警察以“诽谤”为名,将他从上海拷回河南灵宝拘留8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河南灵宝市委宣传部一官员表示,“这个人实在是太过分了”,“他(王帅)败坏了政府名声”,所以要“教训一下”
24岁河南小伙子王帅目前在上海工作,他在网上披露老家河南灵宝非法征地的一个帖子竟然引发了一场跨省追捕。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来自他家乡的警察以“诽谤”为名,将他从上海拷回河南灵宝老家,并将他拘留8日。
王帅老家在河南灵宝大王镇南阳村。他在网上发帖反映,2008年5月28日,河南灵宝当地政府以建设五帝工业聚集区为名,“租”用了大王镇农地28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基本农田,约3万余农民将失去土地。
发帖人称,灵宝市政府书面公告了地上附着物数量及补偿金额,以每年1000元/亩的价格租地,30年为限。为促使农民尽快清理,当地政府承诺,在规定时间前清理完毕者,便可得3%地上附着物补偿金额的奖励。有几个村民研究土地法发现,以租代征是国家正在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便先后在三门峡、郑州上访。政府为安抚农民,将租价提高到1年1200元/亩,终于达成协议。
王帅认为此事政府所为明显违法,就上三门峡土地局、河南省国土厅网站查批文,并通过网络在线信访多次向河南省国土厅递交举报信,但一直无果。今年2月12日,多次求助无果下王帅发了一篇“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的帖子,发布了政府迫使农民砍掉果树、放羊吃麦苗的照片和信息。该帖子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网易、新浪、搜狐、雅虎等网站都放在首页,同时也惊动了当地相关部门。
发帖人称,3月6日,灵宝网警以涉嫌诽谤罪赴上海将王帅抓捕。在看守所里呆了8天之后,王帅被取保候审,并被要求保持沉默,每两个月写一封对发帖行为的思想认识给警方。灵宝市委宣传部“王部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做事就要承担责任,受到一定惩罚,至少有点教训,下次不会再犯错”。
中央媒体齐来关注
王帅所发的帖子《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最先发在天涯论坛,并被天涯迅速置顶,截至昨晚9时已有2760回帖。这个帖子也迅速转帖到人民网、网易、新浪、搜狐、雅虎等知名网站的论坛。
除了网络媒体外,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在内的中央级传统媒体高度关注。
4月8日,中国青年报最先刊发了《一篇帖子换来被囚八日》,将该事件推向舆论的中心。文中称灵宝市委宣传部“王部长”表示,“这个人实在是太过分了,你看看他在网上说的这些,简直是胡说八道。什么‘抗旱绝招’,明明是混淆视听。这些地被征了,农民让羊把麦苗吃掉,这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好炒作的。这样说给我们灵宝带来多坏的影响!”同时还称,“他(王帅)败坏了政府名声”,所以要‘教训一下’他”。
次日,人民网就灵宝发帖事件接连发表两篇“人民时评”。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范正伟撰写《政府的“名声”要靠什么来维护?》,文中指出“公民王帅为失地农民呼吁,借助网络行使监督权,维护法律的尊严;当地政府公然违法在前,非法拘捕在后,视法律为儿戏。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的行为败坏了政府名声?”而网友钱桂林撰写的另外一篇人民时评《警方跨省抓发帖网民?滥用公权,定损民权!》,则直指灵宝政府滥用公权。
4月10日,人民日报也刊发了“人民时评”《如何面对网络批评》。当晚8时,人民网“舆情会商室”邀请了当事人王帅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于建嵘,进行远程网络访谈《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事件》。
昨日,记者在灵宝党政公众网上看到,网站管理员whs发表了《关于〈一篇帖子换来被囚八日〉一稿有关情况的回复》,文章的最后署名是“灵宝市信息中心”。该声明称,《中国青年报》文章的副标题“一青年举报家乡非法征地遭遇跨省追捕”的说法严重失实,称王帅被刑事拘留完全是因为在网上发帖歪曲灵宝抗旱事实,与举报家乡非法征地毫无关系。
文章最后还称,中国青年报记者所写稿件发出后被多家网站转载、跟帖,给灵宝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网民追帖、打电话,肆意贬损、辱骂灵宝市党政部门和市委宣传部的王副部长,对其形象和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本报记者杨大正
实习生冯建叶李玖多
■律师观点
根本不存在
“诽谤政府罪”
全国律师协会刑事辩护委员会委员、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宣冬:根据《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第一,诽谤罪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其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单位;第二,诽谤罪的前提是捏造的、不存在的事实;第三是向社会公众传播造成不好的影响。
王帅作为公民,在多次举报无果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曝光政府的不恰当作为,不存在对灵宝市构成诽谤,根本就不存在“诽谤政府罪”。退一步说,即使王帅的发帖存在失实的地方,也是从善意的角度对政府进行监督,督促其改正,而不是有意去诽谤。政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首先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不要见群众有不同的意见就用抓捕和刑拘来进行威胁。
■人民网舆情会商观点
从灵宝发帖案
谈政府舆情应对
政府为谋地方发展,征地等举措有可能影响农民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以开放心态,倾听公众利益诉求特别是不同意见,如何保证信访等传统渠道畅通,又如何尊重和妥善使用互联网这个社情民意“放大器”?灵宝市政府与其他各地政府都面临新挑战,也难免出现新困惑。我们的政府必须正确地有效地应对舆情。
链接
类似案例
●重庆“彭水诗案”
2006年8月15日,重庆市彭水县教委借调干部秦中飞,因作了一首针砭时弊的短信词,词中涉及县委领导腐败,秦中飞以涉嫌诽谤被逮捕。最终,该案被认定为错案,秦中飞无罪,并获得了国家赔偿。
●2006年,河南“孟州书案”
河南孟州的6位农民举报一村办酒厂厂长的经济问题,他们印发了小册子《正义的呼唤》,批评孟州市副市长等几名官员。法院一审判决6人犯诽谤罪,入狱半年,期间曾两次游街,第二次庭审结束后,籍东平等6人终能取保候审。
●山西“稷山文案”
2006年3月下旬,山西稷山县南回荣等3名科级干部将反映该县县委书记的材料整理成文,分别邮寄给运城市和当地37个领导部门。在当地公安机关查明写信人身份后,检察院以“诽谤罪”将作者提起公诉。3人被判刑。
●山东“高唐网案”
2007年初,董伟、王子峰、扈东臣等人因在“百度贴吧―――高唐吧”发帖子被刑事拘留,原因是涉嫌“侮辱”、“诽谤”现任高唐县委书记孙兰雨。
●陕西“志丹短信案”
2007年10月中旬,陕西志丹县李某、孙某因编发一条手机短信,被公安机关以涉嫌诽谤罪的名义逮捕。转发此短信的4名科级干部,则被免职和纪律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