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率先允许异地高考 专家 :没人敢去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3/01/12881667_0.shtml
本报济南2月29日讯(记者 杨凡)29日上午,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在济南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山东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
据了解,2010年山东省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已提出,将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当地升学考试办法,并于2011年首次写入山东省年度教育工作要点。
山东如何敢“首吃螃蟹”?
底气何来
“一是充分考虑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
“山东作为一个考生大省,历年来高考门槛较高,其高考分数线在全国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几名,所以有意愿在山东参加高考的外省籍考生肯定不会很多,这就使工作便于开展。”济南一中校长尹守峰说。这个观点也得到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的赞同。
刘志业和尹守峰也同时指出,户籍限制的取消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和平等,“户籍改革旨在取消对劳动者在户口方面的限制,相应的劳动者子女就学、考试等问题也会慢慢显现出来,全国各地在这些方面也会慢慢采取相应措施。”刘志业说。
对外省考生吸引力多大
高考竞争激烈的山东放开高考户籍限制,那么外地考生会不会选择在山东高考?
记者采访到的专家分析认为,这与“便利性”和“竞争难易程度”有关。尹守峰分析,以济南一中少量外省籍考生为例,他们一般是家长在驻济机构工作或者在济南从商,孩子在济南读高中,“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如果他觉得在山东考试更便利,更适合自己,就可以选择在山东考。”
“当然关键看门槛高低。如果他户籍所在地高考录取门槛低于山东,他肯定会回去参加考试。比如北京、上海的考生,不让他回去他也会回去,为什么?同样考六百分,在北京可以念北大,但是在山东连山大也念不了。因为山东的门槛较高,所以我觉得吸引力不大。”尹守峰说。
会不会抢山东考生饭碗
刘志业和尹守峰均认为,此举对山东考生的冲击不会很大。
“一方面,外省籍考生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不一定成绩很好,来‘争饭碗’的情况不多见。”尹守峰说。
刘志业认为,如果外省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低,而且条件允许考生回去参考,那么他还是会选择回去。虽然山东整体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录取率、分数线等还是最重要的,而且跟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山东名校较少,所以吸引力不大。
他同时表示,这一改革主要是具有探索的积极意义。
省内不同城市间户籍限制能否取消
“非户籍所在地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只是省内省外的一个区别,还是也适用于我省不同地方之间的考生?”
“目前只是说一个宏观的思路,具体的方案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我们省的实际情况,到时候再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宋承祥回答。
不过,在很多考生家长看来,户籍限制对我省考生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省内不同城市之间能否流动,以及由此他们可以享受到的划线待遇。
记者注意到,在2014年我省高考改革设想中,“逐步统一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已经纳入规划,这意味着录取控制线的统一将与高考户籍限制改革同步进行,或许对省内考生而言是个值得期待的信号。
异地高考,动了谁的利益?
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72020
“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关于据称很快会出台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的表态,让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异地高考改革,是不是动了京沪本地考生的利益。面对这样的表态,京沪市民持怎样的态度?
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人员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他们还为此成立了“我要高考网”。本网记者从“我要高考网”看到,截至
据《京华时报》报道,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政策”思路上一致“,很快就会出台,用不了10个月。
此前,2012年2月29日,山东省率先出台政策,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不过,山东既非人口流入大省,也非”高考洼地“,因而政策的变动并未触发很大震动。
本网记者在“我要高考网”看到,各地的家长们成立了众多的QQ群来加强相互联系。其中,北京地区家长的QQ群有34个,上海地区的QQ群有8个,广东地区的QQ群有6个,占了所有QQ群的绝大部分。可见,京沪广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比起其他地方更为迫切。
《新京报》报道称,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承认,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杜玉波说,解决这个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此前,长期研究、关注高考改革问题的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异地高考改革,首先涉及的是官员自己的利益,“因为我们最重要的官员一般都集中在北京”。目前还没有达到所有的高官子女都能出国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在北京都要上学的情况下,希望集中在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更多的分配给他们。
张千帆还表示,一般的北京市民,包括一般的官员和非决策性的官员,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事实上是搭了这些决策者的便车。
普通的北京、上海当地市民,他们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是怎样的看法?
在百度贴吧“北京国安”吧,一个讨论北京异地高考的网贴引来数百个回复。“如果真按照这个来执行,北京人口5年内必将崩溃。”发帖的网友“御林杀手白宝山”对“我要高考网”上随迁子女家长的建议书评论道。
他认为,“北京的客观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城八区人口密度超过伦敦东京,地下水沉降每年达到6亿吨”,“咱们再不呐喊,以后都发不出声音了,如果失去北京这个最后的根据地,北京人将走向何方?”
“我要高考网?有谁不让他们孩子高考了?回家考去呗。他们的网站不如叫我要成北京人儿网。或者我要户口网”网友“无冕之王是国安”说。
如果一定要放开异地高考的户籍限制,
另一个北京本地人,大四学生小青则表示,本地人对放开异地高考是有点反对,总是会抢占掉北京部分资源,但如果教育部确定要这样做的话,“无所谓,毕竟已经考过了”。
“我要高考网”里一名北京的家长范女士称,现在反对取消异地高考户籍限制的主要是北京、上海的年轻人,攻击外地人超生、素质低下,但是,“从我的了解,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很少有2个孩子的”。
从官方表态来看,异地高考户籍限制放开带来的高考移民正是政策制定者的担心之一。据前述《京华时报》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此前,异地高考的”泉州模式“曾被人看好。据《泉州晚报》报道,”泉州模式“,是外地学生的
即将出台的新政真的能解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吗?
京沪考生的权益不能凌驾教育公平之上
南方网http://opinion.southcn.com/o/2012-03/06/content_39709811.htm
为杜玉波副部长的坦诚而鼓掌,同时,也为其改革的“鸵鸟心态”而遗憾。改革必然涉及到权益的调整与分配,什么问题能碰,什么问题不能碰,应该有一个原则和底线,不应笼而统之。简单一句“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可以做两面分析,一方面是不是暗示其它地方考生的权益可以受影响?另一方面是不是无论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正当与否,都不能影响?
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城市不能只享受城市化的收益,不承担城市化的责任与义务,城市应该赋予作出贡献者平等权益,允许异地高考就是这种权益之一;二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横亘在异地高考面前的障碍,就是教育的地域特权问题。想异地高考的考生,追求的不是特权,而是平等权利。
平等的含义很多,但最大、也是最基础的平等是机会平等。异地高考之所以存在障碍,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平衡,担心异地高考演变成了“高考移民”,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这一问题,用取得户籍或者学籍的一定年限作为要件,目前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二是影响特权,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高考录取率大幅超过了其它省份,更主要的是优质教育的接受机会也远远超过了其它地区,利益既得者不同意,这是目前最主要的障碍。
改革中平衡特权的思维,无非是两个,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拿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取消特权,对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民间建议按照考生数量制定招生计划和名校联考统招制度就是这个思路;二是以特权为标准,加快发展,使权益获取普遍达到特权化的水平,这样既不影响利益既得者的利益,也让权力弱势群体享受到了平等权益。但无论那一种思路,“在北京、上海能上北大、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上海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的现实,应该努力改变。
实际上,公平还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母,教育改革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抹平教育特权的问题,还应该给予教育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以特殊的关照,逐渐抹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很多问题的改革上面,缺的都不是办法,而是决心和勇气。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也一样,目前缺的不是办法,而是决心和勇气。在如今的法治社会,实现法定教育公平的改革,如果不从地域特权入手,即使拿出了方案,也顶多是权宜之计,既减少不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抱怨,也减少不了人们对北京、上海的抱怨,变相的“高考移民”、“异地高考”就还存在深厚的土壤。
异地高考困境
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2-03/07/content_3406350.htm
今年“两会”刚一开幕,异地高考问题再次成为热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3月3日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与此同时,山东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
按照袁贵仁的说法,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并将很快出台一个总的文件,同时鼓励各省积极推进,出台自己的高考方案。
谈及异地高考方案的时间表时,袁贵仁表示:用不了十个月。而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进一步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出台切实解决接受义务教育后当地升学的办法。
异地高考难题的形成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异地高考,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重大教育问题。早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起草期间,这一问题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已经发文要求各地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这表明,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中央的政策是明确的。但由于我国高考实行分省录取、按户籍报考的基本制度,非户籍人口的随迁子女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的当地升学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如果不允许他们在当地参加高考,那么,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即便当地允许他们中考借考,但由于高中课程不同、各地高考试卷不同(我国有16个省市实行分省命题),加之有省市要求“户籍+学籍”双证报名,要在户籍所在地高考,就得在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这种制度安排,人为地造成家庭分离,一些在城市务工的人员,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造成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现象,既给这些家庭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面对社会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地域歧视,很可能形成对城市和社会的仇视情绪。
具体而言,在北京,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至2009学年,北京小学阶段教育毕业生总数112268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82195人,外地户籍生30073人;初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107494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82809人,外地户籍生24685人;初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数104702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92103人,外地户籍生12599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29220人(普通高中68397人,中等职业教育60823),其中北京户籍生123736名,外地户籍生5484人。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实际数字肯定小于24685人,因为初中招生含有一部分未在北京读小学的外地户籍生);12599名非本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只有最多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非北京本地学生在城市难以升学,尤其是高考。
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地户籍人口的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高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很大一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机构出面呼吁进城务工人员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是一种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孩子上学、升学能享受同城待遇,有多少父母还忍心与孩子分离,把孩子单独放在农村?
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2010年7月颁布的《纲要》明确提到“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这一问题的进展并不顺利。当年11月,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学生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上述部门当时表示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可直到今天,北京异地高考政策还没有着落。
紧接着,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公布国家教改试点项目和单位,试点异地高考的地区,只有山东、湖南和重庆三个省市。公众关注的北京、上海等地并不在试点之列。
在去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他在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但没有明确时间表;之后,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等15位学者向国务院和教育部递交联名信,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20多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了《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该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和政策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今年“两会”前夕,从山东省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山东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从2014年起,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山东的方案无疑是最到位的异地高考实施政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正在讨论中的异地高考政策将采取与山东一致的思路,表明了教育部对山东方案的认同。
然而,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绝非放开户籍那么简单。山东之所以作为教改试点单位,并率先出台异地高考方案,是因为山东本身就是一个高考大省,是竞争异常激烈的高考“高地”,除非考生因家庭原因不得不在山东高考,没有多少考生愿意主动到山东高考,地方政府无须担心“高考移民”问题。
而换在人口流入密集、高考资源相对丰富的京沪等地区,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不设条件地放开户籍限制,几乎可以肯定,将带来非常严重的“高考移民”,既造成流入地城市不堪重负,而且也制造本地户籍者和外地户籍人员间的矛盾、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无条件放开异地高考,不仅使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受到冲击,即使是高考竞争激烈、人口流出多的省区,放开户籍也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比如湖北省。该省本来就有希望成为全国第一个放开户籍限制,实行异地高考的省区,其在去年7月出台的《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曾提出“实现异地自由报考,推进高考公平”的计划。出乎意料的是,在随后公布的正式文件中,异地高考的相关条款被删除。
推进异地高考的四种思路
多年来,学界人士就异地高考问题有过很多争论,并且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综合来看,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大致有四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异地借考的思路,即考生可在求学地参加高考,回户籍所在地录取。这种思路,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一些省市实行分省命题,各省市的考题不同,不同的考题怎样借考?二是各地的教育质量不同,在教育发达地区读书,参加户籍所在地录取,又会造成对户籍考生的不公平,我国一些省市要求户籍、学籍双证报考,目的就是为了打击这方面的“高考移民”。
分省命题和考题不同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从技术上说,可以把高考成绩进行折合,当然,还有学者进一步建议,全国都实行统一考试,就可以普遍实现异地借考。真正难以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就是全国统一考试,各地的高考题目都一样,异地借考、本省录取,由于各省事实上存在的教育质量差异,也缺乏实施的现实基础。事实上,对于考题相同的省区间的异地借考,教育部门早有文件,最终也没有哪个省市同意异地借考。
第二种思路: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标准,也就是打破分省按计划录取,实行全国统一按计划录取。姑且不考虑这种思路的可行性,即便能够实现,恐怕也难出现社会各界希望的公平,道理同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现实下,如果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标准,那些有钱有权的家庭,必定把孩子送到教育发达的地区求学,然后获得更高的考分。要理解这种格局,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存在的学前教育“择园热”、“幼升小”、“小升初”择校热就可以明白。
第三种思路:放宽户籍限制,准确地说,是放宽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从目前情况看,这是得到教育部门认可的一种思路。而进一步的问题是,在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区,户籍限制放宽到怎样的程度?如果放宽的尺度很小(比如,提出严格的居住证和年限、求学年限要求),受惠的人群就很小,量大面广的农民工子女与政策无缘;而如果放宽尺度较大,很有可能出现当地户籍居民所担心的“高考移民”问题,结果可能使政策无法持续。
这一思路的另一个问题是,制定具体改革方案,本地户籍者和外来人员是否有权参与讨论、决策?按照当前的教育决策机制,方案往往是由政府部门决策,事先很少或者根本就不会听取公众意见。这样关门制定政策,很可能体现行政部门的意图,而非在利益群体中进行充分的博弈,形成大家可以广泛接受的方案。包括对于山东的方案,当地户籍者也有质疑,认为其事先没有听取意见,为此也有人担心,三年之中会不会出现变数。
第四种思路:结合高考体制改革,推进异地高考。我国教改《纲要》提出的高考改革思路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如果能实现招考分离,进行高校自主招生,异地高考问题也随之化解。但是,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当前普遍存在一种担忧,就是取消统一高考,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的权力寻租。
给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权
在上述四种思路中,第四种思路更符合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我国按户籍报考的高考制度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因为,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市,就产生了不同省市的高考利益,也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的源头。因此,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光在户籍报名制度、地区高考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上做文章(有人建议,各地重新配置高考指标,如果各地政府、高校都能采纳,也就不存在出于地方高考利益而打击“高考移民”一说)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才能够另辟蹊径。
对于自主招生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对自主招生的误解。首先,自主招生,不是要取消统一高考,而是要打破集中录取,包括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也是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目前的统一高考仍是基础,需要做的是把统一高考的功能由选拔转为评价。
当招考分离,考试社会化后,考生以高考成绩自主申请大学,也就不再受户籍局限;而大学在录取时,可以把考生所在地区等情况作为一项评价因素,由此校正地区间的差异、不均衡。在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中,就有地区因素和家庭因素评价指标。
如果采取这种思路进行自主招生,当下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异地高考。只要对80所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程序进行调整,将原来规定的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必须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办法取消,就可以实现异地高考。
目前的三大联考,就是全国统一试卷,各地考生自主报名参加。如果考生以联考成绩申请高校,高校独立进行录取,录取之后就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立即就可以实现异地高考的目标。
把自主招生放在统一高考之后,如果把高考的功能从现在的选拔变为评价,学校基于高考成绩自主招生,也是同理。
有关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已启动注册入学、申请入学的改革,对此,完全可以放宽户籍限制,允许考生不分户籍自主提出申请。鉴于高职、高专现在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而高职、高专的整体录取比例占高考录取总数的一半,因此,这不仅给高职、高专一条生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异地高考难题。
另一方面,自主招生的实质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赋予学生以脚投票的权利。评价是否是真正的自主招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一个学生是否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再确认大学。
在竞争机制中,学生拥有了选择权,也就有了真正的监督、评价大学的权利。面对学生的选择,大学唯有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否则就会被考生抛弃。
当前,我国大学之所以不重视人才培养,教育丑闻、学术丑闻频发而不在意,原因恰恰在于受教育者没有选择权,没有监督、评价大学的权利,当这些权利回到学生手中,办学的逻辑就会被改变。
按照自主招生的实质,我国高校当前进行的自主招生,都是伪自主招生,是在不扩大学生选择权基础上进行的所谓试点,而这也成功地误导了社会对自主招生的看法。所以,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放权,以扩大受教育者选择权的思路,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异地高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原有的高度垄断的高考录取计划体制已经不复存在时,户籍制对高考的绑架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这个改革思路如果能够实现,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形容,就好像中国的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美国高校会要求学生拥有北京户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