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三网融合:暗战不休 僵局难破

摘要:  评论:三网融合――垄断不打破,民生难受惠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这是国家自提出三网融合概念以来在政策方面最为明确的一次实质性进展。   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符合国家政策和群众的利益需要,国务院此番关于三网融合的决定引来一片叫好之声。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纠葛,三网融合能否如期按照5年2个阶段的目标规划推进,能否如愿做到服务民生、惠及百姓?   重要民生工程,技术日趋成熟   历经多年的讨论,三网融合终于提上了日程。简单地说,三网融合就是用一根合线代替原来的电视、电话和网络三根线,这样不仅能节约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而且可以极大降低用户的使用费用,是一项利国惠民的重要民生工程。   在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积极探索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能够逐渐看清三网融合的轮廓,其技术也日趋成熟:   在“中国IPTV第一城”上海,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的异军突起使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网融合的好处,IPTV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山西,电信运营商与广电部门合作,开拓出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的新“村通”模式,实现了山西边远贫困山区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一线通;在武汉,市政府把三网融合当作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谋求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在杭州,政府希望通过视频、信息、通信业务的融合,打造一个可运营、能盈利的无线网,使老百姓通过一张网络可以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几乎所有的日常信息处理。   住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动力区的东北林业大学员工黄臻表示,现在广电、电信和网络服务都需要分别付费,希望三网合一后,用户只需一次付费,这样可以节省不少开支。来自黑龙江肇东的梅蕾充满憧憬地说:“无论是通过手机看电视或上网,还是通过电脑打电话或看电视,都将创新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高生活的信息品质。”   12年停滞不前,根子在垄断部门利益之争   三网融合是个难题,然而难点不是技术,而是体制。早在1998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三网融合,并将其列入国家“九五”、“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但是12年后,广电和电信网的融合进展仍然迟缓,三网融合这项民生工程愈发给人“纸上谈兵”的印象。   在中国,由于互联网和电信网的技术管制都是由信息产业部实施,所以中国的三网融合实际上只涉及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然而面对公众的期待,广电和电信坚持“各自为政”,使三网融合这一层纸面迟迟无法被捅破,利民惠民这一目标也就显得遥不可及。   为了不让对方进入自己的“领地”,广电和电信可谓摩擦连连。2005年底至2006年初,广电依据1999年颁布的广电和电信相互禁入的“82号文件”,认为电信运营IPTV业务违反国家相关政策,在福建泉州、浙江等地先后叫停了电信运营商开展的IPTV业务,部分地区甚至发生相互破坏对方网络传输设备的事件。相应的,电信也在手机电视方面与广电就标准之争互不妥协,导致该项目进展缓慢。   来自湖南长沙的邓翔说:“两部门争论不休,浪费的是民族产业宝贵的发展机遇。像手机电视,在韩国和日本早已蓬勃发展,但至今在中国都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在广电和电信争夺过程中,中国数亿多的手机用户,这个本该最有话语权的群体却自始至终被忽视。”   在当前我国已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基础上,国务院推出三网融合“新政”,能否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和体制壁垒仍是重中之重。三网融合是国家既定的产业引导政策,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如果将部门利益凌驾于国家产业政策之上,显然不利于三网融合的发展。   吉林大学教授王学谦认为,传统的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策体系,日渐显露出不适应性。而三网融合的过程必将颠覆和重构广电、电信产业链,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相关规定,需要进行相应的立法改革和管制机构的调整,使广电和电信化干戈为玉帛,结束这场内耗,最终使三网融合真正惠及百姓。   除三网融合“紧箍咒” 须打破垄断   三网融合不能一蹴而就,其推进应以打破垄断为突破口,通过引入竞争来理顺行业管理秩序、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从而服务民生,使百姓真正受益。   市场机制是推进三网融合的基础,无论广电还是电信,都应该坚持市场化运作不动摇。但目前的现实是,广电部门控制着广电产品的市场准入、生产过程、销售网络等整个链条,以数字电视为例,在地方的推动更像是行政命令的强制计划,而非用户的自由选择,并不符合市场要求,结果造成百姓负担加重。在许多地方,数字电视已经成了政府部门和垄断企业牟取暴利的工具。老家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陈超说:“新技术不应该是强制收费的借口,应该给老百姓一个选择权,如果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那就是侵权。”   数字电视无疑是三网融合的前车之鉴。目前,广电和电信网在自身的行业中都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而三网融合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已有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虽然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吹风下,三网都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但是谁也不愿先放下手中的既得利益,成为三网融合难有实质进展的瓶颈所在。   与国内市场形势不同的是,国外数字电视市场鼓励竞争,鼓励多种形式并存,IPTV、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检验出更合理的商业模式。相比之下,国内的这种市场结构显然不合理,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不利于三网融合的推进与实现。   “电信、广电、宽带光缆都是国企行政垄断,既得利益部门、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要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必须把对旧体制的‘破冰’进行到底,相应的法律修订和出台势在必行。”吉林大学教授王学谦对记者说。   因此,打破垄断、引进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就成为三网融合的一个必然选择。否则,由垄断部门和企业主导的三网融合将成为又一场垄断盛宴,很难普惠民生! (来源:新华网 记者:强勇)

工信部官员:三网融合或已夭折 内斗不止

 “我很久没被叫去开会了,三网融合恐怕已经夭折。”工信部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的一句感慨,道出了三网融合目前的真实局面。


  仅仅靠开会当然无法完成三网融合的协调工作,但在参与三网融合的各方看来,开会至少意味着大家还有讨论的空间,现在连会都不开了,广电、电信离达成共识就更远了。


  广电旗下中广电通CEO殷建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的三网融合不是僵局,而是已经结束,现在播控权的归属明确,广电对媒体的管控能力正进一步加强,运营商对所谓开放的三类业务都没有兴趣。


  殷建勇坦言,广电真正恐惧的绝不是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已如鸡肋,电信不爱搞,广电不愿搞;宽带业务已被中国电信和联通抢占了4.5亿用户中的1亿高端用户,也没机会了;固话语音业务逐渐萎缩,手机通信被移动、电信、联通打成了“地板价”,已接近网间结算价格,广电更无机会涉足,三网融合已“无处可融”。


  “广电真正恐惧的,是电信利用自己的光纤网络直接传输有线电视信号。这等于砸了广电饭碗,如同广电直接从事固话和移动业务,会要了电信运营商的命一样。”殷建勇称。


  韦乐平完全不看好现有体制下的三网融合和竞争。他认为,现在广电是低价包月式的国家公共资源模式;互联网是低质低价模式;电信则是高质的、按时长和流量收费的模式。让这三个不同商业模式融合,以及让有公益性质的广电业和市场化的电信业竞争,本身就是无解的方程式。“竞争是在相同体制之下的竞争,让企业与事业单位竞争,是没有结果的。”韦乐平说。(来源:江南时报)

  媒体观察:利益暗战不休 三网融合内斗僵局难破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2010年被称为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元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信部和广电总局两大主管部门却因各自主导角色的牵制,使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进程变得异常艰难。今年3月,继政府高层透露将搁置试点名单后,工信部人士又发出“三网融合面临夭折”的感叹,令人唏嘘不已。2011年的艰难开局,预示着该行业未来还将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离真正的三网融合还依旧遥远。


  融合艰难:姿态多于实际


  从2010年6月开始试点的三网融合,如今的进展情况如何?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日前表示,“三网融合”从去年7月开始试点至今已经取得实质性推进,目前,12个试点城市已经基本完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此外,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亦透露,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组建已确定初步方案。


  与此同时,3月22日,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韦乐平却公开表示,三网融合正面临夭折风险。他指出,在过去一年,三网融合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现在的试点进度与部署现状与国务院当初的思想渐行渐远。


  两位官员对三网融合进程为何提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其中有何蹊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表示,“仔细分析,这其实不难理解。”他指出,这两条看似矛盾的消息是由不同身份的官员所发布的。韦乐平出自工信部,而张海涛来自广电总局。“这正是对三网融合拥有最大发言权的两家部门。但这两家为争夺三网融合的主导权至今互不让步,因此才会从各自立场看待这件事。”


  不过,多数业内人士对于目前三网融合现状并不看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对三网融合参与各方作出明确分工,但由于利益问题,目前还是姿态多于实际,大家貌合神离。”


  “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2011年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范围不会扩大,仍然保持12个试点城市的数量。据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透露,虽然去年9月底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提交了各自的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草稿,但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至今未做批覆,令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面临僵局。“也许因为试点推进不理想,导致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被推迟甚至搁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指,连主管机构都没有动作,可见三网融合推进难度不小。


  广电电信互不相让 瓶颈:业务双向准入


  在今年“两会”上,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指出,“三网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业界的共识。


  在三网融合中,两大垄断方都掌握着过硬的底牌,电信方垄断着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IDC业务)、国际互联网出口,还掌管着ISP牌照;而广电则握着互联网电视牌照、IPTV牌照。


  “广电电信各成一系,谁都想当老大。”上述业内人士向本报表示,“过去一年,双方依然在进行博弈,电信希望得到内容播控权,而广电则希望电信真正开放宽带业务的IDC、国际互联网出口等垄断资源。”事实上,三网融合的关键,是实现电信和广电业务的双向进入,也就是电信可以从事视频内容业务,而广电可以进军电信领域,电信和广电各自开放其垄断领域允许对方进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却各怀私心,只想打破对方垄断,而维持自己一方的垄断,利益交换迟迟不能完成,令三网融合长期陷入僵持。”


  由于电信和广电均“放话”不愿轻易让出“领地”,令三网融合的主导部门工信部和广电总局也颇为头痛,三网融合具体方案也迟迟无法获批。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上面并未对具体业务如何实施做出规定,地方政府无据可依,面对各大运营商的争执也束手无策,有心想达成各方『利益均沾』的圆满局面也不太可能。”


  融合方案有失公允 电信:广电一厢情愿


  业内人士认为,纵观目前三网融合的情势,广电方表现出强势的姿态,明显在三网融合中占据上风。目前,广电掌控内容播控权,并在现有体制下不断强化网络建设:2010年广电明确抛出宽带化战略,2011年再度深化面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的战略。


  在3月23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广电总局高层还特别强调了广电今年全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商用的决心。被业界看成是广电向电信抛出的“橄榄枝”。


  “广电高层的表态与其说是示好,不如说是『示威』”。”电信行业专家陈志刚表示,“广电方大力宣扬网络投资、改造与整合,却始终紧紧掌控IPTV和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这表示广电方既要保证既有优势领域不开放,又要求对方开放优势领域,这种融合方案太过『一厢情愿』,电信方恐怕很难接受。”


  事实上,在互联网电视牌照、IPTV牌照等方面,广电总局的确控制了决定权,其所发布的互联网电视的6张牌照也全部给了广电内部的企业,包括上海电视台、CNTV、杭州华数、南方传媒、湖南广电。为此,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提案,呼吁牌照向非广电系企业开放。(来源:香港商报)

  评论:三网融合――垄断不打破,民生难受惠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这是国家自提出三网融合概念以来在政策方面最为明确的一次实质性进展。


  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符合国家政策和群众的利益需要,国务院此番关于三网融合的决定引来一片叫好之声。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纠葛,三网融合能否如期按照5年2个阶段的目标规划推进,能否如愿做到服务民生、惠及百姓?


  重要民生工程,技术日趋成熟


  历经多年的讨论,三网融合终于提上了日程。简单地说,三网融合就是用一根合线代替原来的电视、电话和网络三根线,这样不仅能节约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而且可以极大降低用户的使用费用,是一项利国惠民的重要民生工程。


  在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积极探索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能够逐渐看清三网融合的轮廓,其技术也日趋成熟:


  在“中国IPTV第一城”上海,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的异军突起使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网融合的好处,IPTV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山西,电信运营商与广电部门合作,开拓出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的新“村通”模式,实现了山西边远贫困山区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一线通;在武汉,市政府把三网融合当作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谋求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在杭州,政府希望通过视频、信息、通信业务的融合,打造一个可运营、能盈利的无线网,使老百姓通过一张网络可以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几乎所有的日常信息处理。


  住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动力区的东北林业大学员工黄臻表示,现在广电、电信和网络服务都需要分别付费,希望三网合一后,用户只需一次付费,这样可以节省不少开支。来自黑龙江肇东的梅蕾充满憧憬地说:“无论是通过手机看电视或上网,还是通过电脑打电话或看电视,都将创新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高生活的信息品质。”


  12年停滞不前,根子在垄断部门利益之争


  三网融合是个难题,然而难点不是技术,而是体制。早在1998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三网融合,并将其列入国家“九五”、“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但是12年后,广电和电信网的融合进展仍然迟缓,三网融合这项民生工程愈发给人“纸上谈兵”的印象。


  在中国,由于互联网和电信网的技术管制都是由信息产业部实施,所以中国的三网融合实际上只涉及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然而面对公众的期待,广电和电信坚持“各自为政”,使三网融合这一层纸面迟迟无法被捅破,利民惠民这一目标也就显得遥不可及。


  为了不让对方进入自己的“领地”,广电和电信可谓摩擦连连。2005年底至2006年初,广电依据1999年颁布的广电和电信相互禁入的“82号文件”,认为电信运营IPTV业务违反国家相关政策,在福建泉州、浙江等地先后叫停了电信运营商开展的IPTV业务,部分地区甚至发生相互破坏对方网络传输设备的事件。相应的,电信也在手机电视方面与广电就标准之争互不妥协,导致该项目进展缓慢。


  来自湖南长沙的邓翔说:“两部门争论不休,浪费的是民族产业宝贵的发展机遇。像手机电视,在韩国和日本早已蓬勃发展,但至今在中国都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在广电和电信争夺过程中,中国数亿多的手机用户,这个本该最有话语权的群体却自始至终被忽视。”


  在当前我国已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基础上,国务院推出三网融合“新政”,能否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和体制壁垒仍是重中之重。三网融合是国家既定的产业引导政策,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如果将部门利益凌驾于国家产业政策之上,显然不利于三网融合的发展。


  吉林大学教授王学谦认为,传统的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政策体系,日渐显露出不适应性。而三网融合的过程必将颠覆和重构广电、电信产业链,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相关规定,需要进行相应的立法改革和管制机构的调整,使广电和电信化干戈为玉帛,结束这场内耗,最终使三网融合真正惠及百姓。


  除三网融合“紧箍咒” 须打破垄断


  三网融合不能一蹴而就,其推进应以打破垄断为突破口,通过引入竞争来理顺行业管理秩序、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从而服务民生,使百姓真正受益。


  市场机制是推进三网融合的基础,无论广电还是电信,都应该坚持市场化运作不动摇。但目前的现实是,广电部门控制着广电产品的市场准入、生产过程、销售网络等整个链条,以数字电视为例,在地方的推动更像是行政命令的强制计划,而非用户的自由选择,并不符合市场要求,结果造成百姓负担加重。在许多地方,数字电视已经成了政府部门和垄断企业牟取暴利的工具。老家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陈超说:“新技术不应该是强制收费的借口,应该给老百姓一个选择权,如果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那就是侵权。”


  数字电视无疑是三网融合的前车之鉴。目前,广电和电信网在自身的行业中都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而三网融合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已有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虽然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吹风下,三网都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但是谁也不愿先放下手中的既得利益,成为三网融合难有实质进展的瓶颈所在。


  与国内市场形势不同的是,国外数字电视市场鼓励竞争,鼓励多种形式并存,IPTV、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检验出更合理的商业模式。相比之下,国内的这种市场结构显然不合理,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不利于三网融合的推进与实现。


  “电信、广电、宽带光缆都是国企行政垄断,既得利益部门、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要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必须把对旧体制的‘破冰’进行到底,相应的法律修订和出台势在必行。”吉林大学教授王学谦对记者说。


  因此,打破垄断、引进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就成为三网融合的一个必然选择。否则,由垄断部门和企业主导的三网融合将成为又一场垄断盛宴,很难普惠民生! (来源:新华网 记者:强勇)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