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特点:微博改变舆论传播格局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特点:微博改变舆论传播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社会舆情赖以生存的传播渠道急剧扩张;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下面结合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

  公众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表达,已由个案发展成为公民普遍的观念和意识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自主性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探究日益迫切。而网络舆论场的勃兴,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公众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广度逐渐增加,程度日益深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从初级的信息获取转向互动参与。公众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表达,已经由个案发展成为公民普遍的观念和意识。

  从当年黑龙江的宝马案到孙志刚案、华南虎事件,再到邓玉娇案、瓮安事件、钓鱼执法事件以及2010年的局长香艳日记事件等,公民直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揭露政商腐败、社会不公现象,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给各级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网络作为当今中国最大的舆论场,代表着一定的民意,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鲜活民意”。但现阶段我国网络表达的非理性特点仍然突出,政治参与无序性问题明显。

  微博改变了舆论的传播格局和生成、演变机制,重塑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十几年中,新媒体经历了从无到有、普及率从低到高、影响力从小到大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整个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张,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打破,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大众媒介及其控制机构逐步扩展到公众个体层面。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带来了充分的即时交流和网络互动,以往传播格局中泾渭分明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任何个人皆可成为信息发布者的时代得以实现。尤其是近两年来微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传播格局和生成、演变机制,重塑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

  微博正在上升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在直接发掘新的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众多新闻事件体现了这一趋势。例如,网友王凯第一时间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现场照片,短时间内被数千名微博网友转发;山西尘肺病矿工钟光伟用手机发布700多条微博讲述维权遭遇……这些微博内容都曾经引起传统媒体关注,并成为其争相报道的对象。

  同时,微博也在改变着网络舆论场,标志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阶段。微博凭借短、平、快等优势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微博的传播特性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实名认证制提升了微博舆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舆论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曾几何时,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是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论载体,然而随着微博的兴起,论坛、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面的功能明显弱化,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

  微博带来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的改变和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社会生活的改变,无疑给中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网络舆情影响力正积聚放大,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渐深入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通过新媒体表达诉求、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舆情影响力不断积聚和放大。网络舆情以其主体的多元化、议题的广泛化、民意表达的直接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为我国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利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政策、法律法规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首先,网络舆情推动公共决策协商模式的确立。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公共决策往往是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宣布政策出台,民众往往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听证会、信访和传统媒体报道等几种方式参与公共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公民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政府决策方式逐渐从以政府为绝对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协商决策模式。如众所周知的节假日调整,政府事先主动通过网络媒体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在广泛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内部商议,最终敲定决策方案。

  其次,网络舆情影响公共管理的政策议程,促进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表达的聚焦和升温,会促成社会公共领域的议论,引发政府等公共管理主体的重点关注,形成社会话题的“公共议程”,并使之最终上升为政策议程。如佘祥林案中网络的热议,推动了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的改革;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带来对“钓鱼执法”的明文禁止;“开胸验肺”事件推动了卫生部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发布与实施;等等。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民主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会越发深入。

 

来源《北京日报》(2011822日)

 

 

国务院部门开微博仅极少数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实习生 吴丹 何瑞琪 蔡莹莹

 

“我希望运用包括微博在内的一切传播工具,向世界传播我们在中国的任务,”近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到中国后首次会见媒体记者时说。骆家辉对微博的重视态度随即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网友们建议,我国政府应该当一个会使用微博“麦克风”进行表达的“聪明”政府。

  目前,我国各地政府部门和官员开设实名微博的越来越多,以公安微博最为突出。但是,中央政府部门却还没受到“微博旋风”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务院数量庞大的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中,绝大部分没有官方微博,开微博的仅占极少数。在新浪、腾讯开设经认证的微博的,仅有外交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旅游局、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等。

  专家表示,政府应把姿态放得更低,善于使用网民的语言,学会利用微博构建政府亲民面孔,与民众建立密切畅通的网络互动渠道。

  国家旅游局开微博:“我就看看我不说话”

  本月,外交部官方微博使用“淘宝体”发布招聘启事;教育部宣布将开通“感念恩师”微博,号召大家“织围脖”谢师恩;国防部推出iphone手机客户端,并将推出iPad应用……一连串的“微事件”让网友兴奋不已。

  截至昨晚19时记者发稿时,外交部的新浪微博“@外交小灵通”已经有440829名粉丝(昵称为“通心粉”),近期以平均每天新增5000多个粉丝的速度增长。“@外交小灵通”发布了1256条博文,内容大到外交活动信息、国际新闻,小到外交史上的故事、外交常识,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了舆论。

  与“@外交小灵通”形成鲜明反差,截至昨晚19时,国家旅游局在腾讯的官方微博虽然有71460个“听众”,但该局发布的博文数量却为零。相比之下,很多外国的政府旅游部门在新浪、腾讯开设的微博却热火朝天,每天都更新很多微博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国家公务员局在腾讯微博上则显得十分谨慎。该局从630日开通微博之后到昨晚19时,仅广播了16条博文,但听众却已达到2888人。从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微博内容来看,该局把微博当成政务信息或新闻发布的平台。“山东青岛城阳区持续开展‘公务员奉献月’活动”、“中直机关事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公示”、“印发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试行)”。这些文字仿佛勾勒出一位沉稳公务员的形象,虽然少言寡语,但至少还能和网友保持联系。

  公务员微博Top10:情感曲线呈积极态势

  根据互联网舆情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博导沈阳教授的统计,截至712日,新浪微博共有5114个政府机构注册官方微博,3432名政府公务人员、438名全国及地方两会代表开通微博。

  沈阳等研究人员认为,融入微博已经成为政府及政务人员了解民众,让民众了解自己的方式。研究人员通过抽取粉丝量前十位的公务人员微博,分析博文情感曲线,可以发现其情感基本呈积极态势。大部分博文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内容贴近生活。研究人员还发现目前政府开通微博存在严重缺乏规划、随意性很大的现象。从分析中可见很多同属一个机构的微博并未形成微博群页面,机构发布微博内容差异大、时间不一,微博使用频率随意等问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导范以锦教授在回答政府为何现在越来越重视开设微博的问题时分析说,利用微博,政府可以和民众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渠道,同时也有利于信息公开、官民互动和塑造政府形象。

      《人民日报》评官员微博:坦然、从容源于自信、真诚

  范以锦认为,现在有些政府部门能将微博利用好,有些则使用不当,可能会给矛盾火上浇油。

  “媒体技术发展会有力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范以锦说,“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政府在体制机制上也要尽快适应。政府要善用、善管、善待包括微博在内的媒体,要尽快提高政府自身的媒介素养,掌握好运用新媒体的技巧。”

  《人民日报》近日刊文指出,微博时代学会说话,何尝不是一种作风转变?一些领导干部在网上、在微博中表现出的坦然、从容,往往就来自于对工作的自信,对百姓的真诚。另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敢、不愿、不会说话,不敢、不愿回应热点。细究原因,大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觉得没必要说,另一种可能是不知道该怎么说。热点也是工作的重点甚至难点,没思路,没举措,没成效,自然就无话可说。

  沈阳建议,微博平台是一个草根聚集的平台,“说官话、打官腔”的官样文章已经不适应于这一平台的交流。因此,定期学习网络红博中的语言,与时俱进了解时下流行文化成为微博问政时代官员的一技之长。

  

来源《南方日报》(2011822日)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