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国内热点

国内热点

煤老板质疑山西煤改违法 怎样看待山西煤炭重组

煤老板绝地反击 质疑山西煤改违法


南方周末记者
曹海东 特约撰稿 李廷祯 发自山西大同 浙江杭州

指定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作为整合主体,是此轮山西煤矿资源整合的争议焦点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远未结束,煤老板们已开始反击。他们一方面团结起来,通过官方渠道向山西省施加压力;另一方面联合律师、学者高举物权法和宪法,准备诉诸法律维护自身利益。

绝地反击

闪光灯的咔嚓声中,43岁的煤老板老林习惯地将头闪在一边,紧张地吩咐记者千万别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模样。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煤老板此时非常谨慎――他们正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讨回“公道”。

这是20091031日,杭州之江宾馆。二十多位在山西投资的浙江煤老板代表赶到杭州开会。再过一天,进入11月,就是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最后大限――按照山西省要求,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要全部通过验收。

自从去年9月,山西省推行“煤矿兼并重组”以来,两千多座煤矿被挂上了“国字号”的牌子。这场被誉为“国进民退”的改革,成为近三十年来,山西煤炭领域最大的一场变革。

这意味着,这些煤老板如果不接受被兼并,手中的煤矿将会被强制关闭。如同十年前陕北收购民营油矿事件一样,这些曾经拥有采矿权的煤老板将一无所有。

动辄几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投资还没有见成效就打了水漂,这让这些放弃家乡产业,远道来三晋大地投资的浙江煤老板怎么也想不通。

曾经提着几百万元,基于同乡信任,将集资款投向山西煤矿的小老板们也在此时拥向了之江宾馆。“别看我们平时风光无限,你知道我们背后有多少集资人?”酒气扑面的煤老板老林躺在酒店宽大的沙发上,拿起一支烟,狠狠地抽了几口。

煤老板们的愤怒不断积聚,而对象只有一个――正在强力推行的煤炭资源整合。这项本意加强山西煤炭生产集中度,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煤炭改革遭遇到了信任危机。

敏感的律师首先嗅到了空气中不安分的味道。

1022日,北京北三环的一间咖啡屋内,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两位律师从皮包中拿着厚厚的几叠山西煤矿产权纠纷资料。在他们看来,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将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处处充斥着血腥,甚至早已血肉模糊”。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关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起初想看看是否存在相关业务,后来研究现此轮山西煤炭改革竟存在多方面漏洞。为此,他们甚至成立了“山西煤矿兼并重组专家律师团”。

“此次山西煤矿重组整合表面上是政府主导下在煤矿资源领域开展的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说到底是对煤矿矿业权的处置和权利、利益再分配。”张玉成说。

1031日,在杭州之江宾馆,“陕北70亿收油”这些词汇从煤老板们的口中不时蹦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命运遭遇与之如出一辙。会场上,一位物权法领域的权威教授将各种法律书籍堆在会议桌上,引经据典反驳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

这些在山西投资500亿元,年产煤炭5000万吨的浙江煤老板们联合律师、学者,开始高举法律武器,大声疾呼自己的煤矿不可侵犯。不仅如此,他们还已请求浙江省政府支持,维护他们在山西的投资利益。

煤炭政策大跃进

所有矛头指向去年9月的山西省的一纸红头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又称“23号文”)。这份文件揭开了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大幕。然而,此轮煤炭资源整合真正启动却是半年之后。

9·8”襄汾溃坝事故,煤炭资源整合因省长的孟学农去职而停滞。当时山西政界一时摸不准新任省长王君的“政策偏好”。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当时山西本地媒体预备刊发关于资源整合的文章,一直等到局势稳定之后才试探性刊发。

此时山西煤老板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4月初,山西省政府对外公布“10号文”,要求兼并重组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

这一硬性的规定,让很多煤老板措手不及――这意味着将清除所有煤老板。

一位大同南郊区的煤老板告诉记者,自己一座9万吨的矿此前一直按照政府的要求在整合,投入上亿元,才好不容易整合到30万吨,却又要被关闭。按照2006年的煤炭产权制度改革,当时单井规模9万吨以下的煤矿都在关闭之列。

一般来说,一个煤矿改扩建的周期在三年左右,而且提高单井产量还与煤层厚度、开采条件、资源量等因素有关。这意味着,如果这座煤矿三年内一直改扩建也达不到山西省政府的要求。

“好比建房子,图纸是你红头文件出的,现在房子快建好了,却要全部拆除,这怎么可能呢?”上述煤老板一脸茫然。

更让煤老板们想不通的是,既然在去年的“23号”文件中,山西省的生产矿井为2840座,到2010年年底要求压缩至1414座。半年后,在“10号文”中,煤矿压缩指标却改为1000座。

煤矿压缩指标究竟如何制定,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清楚看到的是,完成这些指标却有着一整套的考核。这些具体将指标分解到11个县市,进而层层分解。而且如果整合不完成,承担的将是“安全生产不合格”的责任。

“采取下指标、列时间表、责任制的方式,完全违背了兼并重组的自愿性。”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资源与环境部首席律师吴族春说。

不对等的谈判

按照山西省政府的规定,这些被兼并重组的煤矿能够选择的合作方只能在“5+2”格局和中煤平朔公司之中寻找。

所谓“5+2”格局是指: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

事实上,煤老板们通过2006年煤炭产权制度改革,缴纳资源价款之后,煤矿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转。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法律规定,矿业权人有权决定是否进行兼并重组等矿业权转让的民事交易行为,并且有权决定兼并重组的交易主体,并与之平等自愿协商交易方式、交易价款以及其他交易内容。

不过,这些煤老板发现,自己受损最大的部分竟然来自采矿权价格。此次国有大企业的兼并重组中,政府在其中充当了“定价者”的角色。

按照去年928日,山西省下发《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资源价款处置办法》,规定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应向被兼并者退还资源价款,并按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

按照煤老板们的估算,这个标准远远低于市场的评估价格,甚至还不及于市场评估价格的一半。

长期研究矿产资源的吴族春说,矿山的核心资产是采矿权,如果在兼并重组中只对矿山的附属设施进行评估,对采矿权却不评估,那么和煤老板们的实际付出相差非常之远。即使有经济补偿也根本无法弥补煤老板在三年之内的技术改造投入。“即便我们认可这种补偿,评估之时大集团还会吹毛求疵,将实物资产刨除在外。”在大同投资的一位煤老板说。

种种争议未平息之下,山西省的煤炭重组签约率却在急剧上升。10月下旬,山西省公布的数据显示,重组整合煤矿企业协议签订率已达97.9%。

在煤老板谢常有的记忆中,自己是在政府“突击”之下“被签署协议”的。今年9月,当时县里听说省领导要来检查,马上连夜让他们签协议。并且说只要签同意兼并重组协议即可,其他付款方式等可以留作以后再谈。

而对于那些“刺头”,政府通过查处偷税漏税、是否向官员行贿等方式让其乖乖就范。此前一位刚刚以公开身份接受完媒体采访的煤老板在电话中低沉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被政府瞄上了,正在出差,也算躲几天”。

在这8家兼并主体中,以煤炭运销为主的山西煤运和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显得最为积极。“他们在从煤炭销售转型到煤炭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源储备。”

山西煤炭运销公司的相关人士证实,他们的兼并重组事宜主要是在今年7月才开始进入正轨。9月、10月则被誉为煤矿整合的关口。大同左云县的煤矿兼并重组中,煤炭运销公司短短两天内攻下11家企业。

不过,据记者了解,这只是双方初步对评估报告认可,接下来的还有具体价格、付款方式、如何保障各级政府利益等诸多内容的谈判。

更加难以让煤老板难以理解的是,有的补偿款要被扣除40%作为押金,未来两年之内返还,其中“若有井下实物资产和评估不符之时”,再从押金中扣除。“评估机构都是兼并主体和政府找的,评估错了难道还要扣我们的钱?”

资源整合后遗症

胶着在煤炭资源整合之中的不仅仅有煤老板,那些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也在此时加大煤炭资源争夺的力度。今年年初,山西煤运的董事长刘建中就要求忻州煤运分公司“抢抓最后一轮资源整合机遇,抢占优质资源”。

在一个时刻处于变动的政策环境中,山西的煤老板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他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政府能够复工,希望能够通过生产挽回损失。事实上,政府似乎也预备迎合这种趋势,力图减少整合带来的后遗症。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省的GDP只有0.5%的增长。

记者在大同市左云县采访期间,县政府官员一再表示,未来两年将是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两年。按照兼并重组要求,这些大矿最少也要到2011年才能投产,这意味在未来两年内,政府几乎失去最大的税收来源。

正如一位山西煤炭分析人士指出,近两年内,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后遗症将在一定程度上以“刑事案件”的方式爆发出来。譬如,村矿的血腥矛盾、失去经济来源的老百姓偷盗矿上机械设备等。

今年6月,饱受停产整顿折磨的山西煤老板们获悉,在兼并重组中,六证齐全的煤矿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复产。

这一消息让等待已久的煤老板们喜出望外。自从去年煤炭资源整合以来,山西的小煤矿几乎全部停产。千万吨产煤大县的左云县,近一年内全县只有一座煤矿在生产。

1027日,山西本地一家媒体出现了一则意味深长的广告。广告中言明,新疆煤矿寻求合作,且特意指出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看了这则广告后的一位煤老板百感交集,长吁了一口气。

载《南方周末》2009115C15

 


 

资源大省艰难转身,产业格局重新“洗牌”

怎样看待山西煤炭重组


记者
刘鑫焱
 

一场肇始于今年初的“煤炭整合风暴”,把山西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这个煤炭资源大省的艰难转身,人们寄予厚望;而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也有不少“另类”解读:“山西再无煤老板”,“山西煤炭业国进民退”,“3000亿元煤炭业民资流向股市楼市”……

这次山西煤炭产业重组、整合目标直指小煤矿,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淘汰关闭。保守估计,今年煤炭资源整合期间,山西超过八成的小煤矿处于停产状态,涉及产能近2亿吨。由此,山西今年一季度丢了独霸多年的“煤老大”地位,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今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出现4.4%的负增长,成为全国唯一GDP下降的省份,这与山西重整煤炭产业有直接关系。

山西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地调整煤炭产业?这次调整,对于煤炭产量占全国1/4的山西,将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煤老板”们,今后又将何去何从?

整合、升级――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计?

今年4月,山西成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省长王君任组长,副省长陈川平任副组长,其他成员均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国资委等机构的高层。这是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史上规格最高的领导小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对此次煤炭资源重组整合的决心。   

决心从何而来?

山西的煤对于全国意义重大――山西被称为全国的“锅炉房”,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1/4,国内70%以上的外运煤、近50%的全球煤炭交易额来自山西,山西焦炭市场交易量占全国2/3以上……但长期以来,“有水快流”的挖煤思路,在山西造就过万座矿井,也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开采格局,中小煤矿成为山西煤炭产业的主力军。

中小煤矿曾为国家能源供应做出过贡献,也积累了诸多“沉疴”。绝大多数中小煤矿先天投入不足,保障安全生产能力差,2007年山西乡镇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70%,百万吨死亡率是重点大矿的17.8倍;小煤矿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15%左右,仅相当先进水平的1/4,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浪费10亿吨左右煤炭资源。在山西,有人甚至给一些小煤矿总结了“四宗罪”: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

近年来,山西为解决煤矿“多、小、散、乱”下了不少功夫。到2007年底,山西矿井数量已降至2840座,但30万吨以下小煤矿还占70%以上,煤炭业粗放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安全基础依然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之举于事无补,调整、升级成为山西煤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高强度、大力度的煤炭产业调整计划逐渐形成。山西省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煤炭矿井总数减少到约1000座,单井年产90万吨;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大集团煤炭企业产量占全省的75%。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到2015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

调整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

截至目前,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协议签订率97.9%,煤矿新的主体接管到位率71%。这意味着,山西省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基本完成。

兼并、重组――是国进民退,还是优进劣退?

此次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山西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为兼并重组主体限定了条件:或为大型煤矿企业――具备年产300万吨,而且至少有一个年产120万吨机械化开采矿井的地方骨干煤矿;或有一座年产90万吨及以上矿井作支撑,兼并重组后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所属矿井至少有一座不低于年产120万吨。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把小煤矿挡在门外,让有实力、产业水平高的优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山西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山西成长起来的民营采煤企业,总产能超过550万吨,矿井采煤工作面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联盛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成为这次重组整合的兼并主体,重组整合了13对矿井,产能将迅速扩张到750万吨。联盛副总经理王栓照直言:“此次煤炭资源整合,为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铺平了道路。”

此次资源整合受益的民企不止联盛一家。产煤大县柳林,8个整合主体中,有7个是民营企业;在吕梁市,民营企业占整合主体的60%,产能也将占到60%

同时,山西省太钢、焦炭集团、能源产业集团、国际电力集团等不以煤炭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全部退出了所办煤矿的控股权,转由大型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省属国有重点煤企下属的22座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也被关闭。在整合后保留的1053处矿井中,国有办矿占19%,民营办矿占28%,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办矿占53%。这样,山西省将形成以股份制企业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民营企业作为接管主体的比例高达30%,“三分天下有其一”。

“小煤矿退出,并不意味民营资本从煤炭产业的退出。”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说,社会上所传山西整合重组大搞“国进民退”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大进小退”、“优进劣退”,这样做,更有利于优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

民间资本――是财路被堵,还是空间更大?

有人断言,此次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是一次煤炭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而洗牌触及的最直接的利益群体,也是利益纷争最为激烈的群体,就是“煤老板”们,主要包括近2000家民营煤炭企业。“煤老板”间流传的一句话是:煤矿以“白粉价”买入,再以“白菜价”卖出。

同样的煤矿,“煤老板”认为值几个亿元,评估才几千万元,巨大的“落差”导致双方的争执:一方说“兼并方评估不合理”;另一方说“被兼并方漫天要价”。对如此 “落差”的产生,有关专家这样分析:“煤老板”获得一座煤矿的采矿权后,一种情况是,“煤老板”自己挖煤;另一种情况是,“煤老板”之间层层“倒卖”,“最后一棒”接手者所付采矿权价格远高于“第一棒”价款。“落差”就是这样产生的。

针对这种现象,山西省有关部门做出回应。根据宪法,资源是国家的,不能买卖;煤炭资源领域的违法违规经营、非法交易、地下协议和不正当利益,法律和政策不应予以保护,当然也得不到相应补偿;采矿权人把投资形成的资产和尚未开采的国家资源混为一体,据为己有,不合理、更不合法。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建功介绍,根据规定,兼并企业向小煤矿退还剩余资源量的采矿权价款,还区别情况按原价款标准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应该说,“煤老板”合理、合法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山西,民间资本主要流向煤炭产业。此次煤炭资源重组整合,部分民间资本不可避免地撤出煤炭产业,有人估计,这部分资本将超过千亿元。如此巨资将流向何方,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山西省出台《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领域的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从煤焦领域向国家、省鼓励发展的领域投资转型,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意见》明确提出,民间资本投资将得到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税费优惠等九方面政策倾斜。近日山西省又公布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提出凡资源型企业转产和省外资本来山西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均享受省级龙头企业的政策待遇。

据统计,山西省目前已有610多个煤焦铁企业转产和兼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达68亿元。

如果把山西的煤炭资源开发比作一艘巨船的话,那么,这艘船曾被“坚冰”所困,进退维谷。此次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无疑是一次“破冰”之旅,为这艘巨船扬帆远航扫清了障碍。

载《人民日报》20091115日第一、四版“人民观察”

文章来源:中国宪政网 发布时间: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