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聚焦 公法制度

公法制度

台湾地区诉愿法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五日立法院制定全文十四条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公布施行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四日全文修正十二条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八日公布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全文修正十三条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八日公布

 中华民国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全文修正二十八条

 中华民国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施行

 中华民国六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修正一条

 中华民国六十八年十二月七日公布施行

 中华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一条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一月十六日公布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十月二日全文修正一百零一条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公布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五月三十日修正三条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六月十四日公布

第一条 (认为违法或不当之行政处分得提起诉愿)

人民对于中央或地方机关之行政处分,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害其权利或利益者,得依本法提起诉愿。但法律另有规

定者,从其规定。

各级地方自治团体或其它公法人对上级监督机关之行政处分,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害其权利或利益者,亦同。

第二条 (对申请案件应作为而不作为得提起诉愿)

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机关对其依法申请之案件,于法定期间内应作为而不作为,认为损害其权利或利益者,亦得提起诉

愿。

前项期间,法令未规定者,自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为二个月。

第三条 (行政处分)

本法所称行政处分,系指中央或地方机关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之决定或其它公权力措施而对外直接发生法律效果之

单方行政行为。

前项决定或措施之相对人虽非特定,而依一般性特征可得确定其范围者,亦为行政处分。有关公物之设定、变更、废

止或一般使用者,亦同。

第四条 (诉愿之管辖)

诉愿之管辖如左:

一、不服乡(镇、市)公所之行政处分者,向县(市)政府提起诉愿。

二、不服县(市)政府所属各级机关之行政处分者,向县(市)政府提起诉愿。

三、不服县(市)政府之行政处分者,向中央主管部、会、行、处、局、署提起诉愿。

四、不服直辖市政府所属各级机关之行政处分者,向直辖市政府提起诉愿。

五、不服直辖市政府之行政处分者,向中央主管部、会、行、处、局、署提起诉愿。

六、不服中央各部、会、行、处、局、署所属机关之行政处分者,向各部、会、行、处、局、署提起诉愿。

七、不服中央各部、会、行、处、局、署之行政处分者,向主管院提起诉愿。

八、不服中央各院之行政处分者,向原院提起诉愿。

第五条 (提起诉愿应按管辖等级为之)

人民对于前条以外之中央或地方机关之行政处分提起诉愿时,应按其管辖等级,比照前条之规定为之。

诉愿管辖,法律另有规定依其业务监督定之者,从其规定。

第六条 (对共为行政处分之不同机关提起诉愿)

对于二以上不同隶属或不同层级之机关共为之行政处分,应向其共同之上级机关提起诉愿。

第七条 (对原委托机关提起诉愿)

无隶属关系之机关办理受托事件所为之行政处分,视为委托机关之行政处分,其诉愿之管辖,比照第四条之规定,向

原委托机关或其直接上级机关提起诉愿。

第八条 (对受委任机关提起诉愿)

有隶属关系之下级机关依法办理上级机关委任事件所为之行政处分,为受委任机关之行政处分,其诉愿之管辖,比照

第四条之规定,向受委任机关或其直接上级机关提起诉愿。

第九条 (对受委办机关之上级机关提起诉愿)

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或其所属机关及乡(镇、市)公所依法办理上级政府或其所属机关委办事件所为之行政处

分,为受委办机关之行政处分,其诉愿之管辖,比照第四条之规定,向受委办机关之直接上级机关提起诉愿。

第十条 (向原委托机关提起诉愿)

依法受中央或地方机关委托行使公权力之团体或个人,以其团体或个人名义所为之行政处分,其诉愿之管辖,向原委

托机关提起诉愿。

第十一条 (向承受业务机关提起诉愿)

原行政处分机关裁撤或改组,应以承受其业务之机关视为原行政处分机关,比照前七条之规定,向承受其业务之机关

或其直接上级机关提起诉愿。

第十二条 (管辖权争议之确定)

数机关于管辖权有争议或因管辖不明致不能辨明有管辖权之机关者,由其共同之直接上级机关确定之。

无管辖权之机关就诉愿所为决定,其上级机关应依职权或依申请撤销之,并命移送于有管辖权之机关。

第十三条 (原行政处分机关之认定)

原行政处分机关之认定,以实施行政处分时之名义为准。但上级机关本于法定职权所为之行政处分,交由下级机关执

行者,以该上级机关为原行政处分机关。

第十四条 (诉愿之提起限期)

诉愿之提起,应自行政处分达到或公告期满之次日起三十日内为之。

利害关系人提起诉愿者,前项期间自知悉时起算。但自行政处分达到或公告期满后,已逾三年者,不得提起。

诉愿之提起,以原行政处分机关或受理诉愿机关收受诉愿书之日期为准。

诉愿人误向原行政处分机关或受理诉愿机关以外之机关提起诉愿者,以该机关收受之日,视为提起诉愿之日。

第十五条 (诉愿人迟误诉愿期间得申请回复原状)

诉愿人因天灾或其它不应归责于己之事由,至迟误前条之诉愿期间者,于其原因消灭后十日内,得以书面叙明理由向

受理诉愿机关申请回复原状。但迟误诉愿期间已逾一年者,不得为之。

申请回复原状,应同时补行期间内应为之诉愿行为。

第十六条 (在途期间之扣除)

诉愿人不在受理诉愿机关所在地住居者,计算法定期间,应扣除其在途期间。但有诉愿代理人住居受理诉愿机关所在

地,得为期间内应为之诉愿行为者,不在此限。

前项扣除在途期间办法,由行政院定之。

第十七条 (期间之计算)

期间之计算,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依民法之规定。

第十八条 (提起诉愿)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之团体或其它受行政处分之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得提起诉愿。

第十九条 (诉愿能力)

能独立以法律行为负义务者,有诉愿能力。

第二十条 (法定代理)

无诉愿能力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愿行为。

地方自治团体、法人、非法人之团体应由其代表人或管理人为诉愿行为。

关于诉愿之法定代理,依民法规定。

第二十一条 (共同提起诉愿)

二人以上得对于同一原因事实之行政处分,共同提起诉愿。

前项诉愿之提起,以同一机关管辖者为限。

第二十二条 (共同提起诉愿得选定代表人)

共同提起诉愿,得选定其中一人至三人为代表人。

选定代表人应于最初为诉愿行为时,向受理诉愿机关提出文书证明。

第二十三条 (未选定代表人)

共同提起诉愿,未选定代表人者,受理诉愿机关得限期通知其选定;逾期不选定者,得依职权指定之。

第二十四条 (代表人代表全体为诉愿行为)

代表人经选定或指定后,由其代表全体诉愿人为诉愿行为。但撤回诉愿,非经全体诉愿人书面同意,不得为之。

第二十五条 (代表人之更换或增减)

代表人经选定或指定后,仍得更换或增减之。

前项代表人之更换或增减,非以书面通知受理诉愿机关,不生效力。

第二十六条 (二人以上之代表人)

代表人有二人以上者,均得单独代表共同诉愿人为诉愿行为。

第二十七条 (代表权)

代表人之代表权不因其它共同诉愿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法定代理变更而消灭。

第二十八条 (与诉愿人利害关系相同之人得参加诉愿)

与诉愿人利害关系相同之人,经受理诉愿机关允许,得为诉愿人之利益参加诉愿。受理诉愿机关认有必要时,亦得通

知其参加诉愿。

诉愿决定因撤销或变更原处分,足以影响第三人权益者,受理诉愿机关应于作成诉愿决定之前,通知其参加诉愿程序

,表示意见。

第二十九条 (申请参加诉愿应以书面为之)

申请参加诉愿,应以书面向受理诉愿机关为之。

参加诉愿应以书面记载左列事项:

一、本诉愿及诉愿人。

二、参加人与本诉愿之利害关系。

三、参加诉愿之陈述。

第三十条 (通知参加诉愿)

通知参加诉愿,应记载诉愿意旨、通知参加之理由及不参加之法律效果,送达于参加人,并副知诉愿人。

受理诉愿机关为前项之通知前,得通知诉愿人或得参加诉愿之第三人以书面陈述意见。

第三十一条 (诉愿决定对参加人亦有效力)

诉愿决定对于参加人亦有效力。经受理诉愿机关通知其参加或允许其参加而未参加者,亦同。

第三十二条 (委任代理人进行诉愿)

诉愿人或参加人得委任代理人进行诉愿。每一诉愿人或参加人委任之诉愿代理人不得超过三人。

第三十三条 (诉愿代理人)

左列之人,得为诉愿代理人:

一、律师。

二、依法令取得与诉愿事件有关之代理人资格者。

三、具有该诉愿事件之专业知识者。

四、因业务或职务关系为诉愿人之代理人者。

五、与诉愿人有亲属关系者。

前项第三款至第五款之诉愿代理人,受理诉愿机关认为不适当时,得禁止之,并以书面通知诉愿人或参加人。

第三十四条 (提出委任书)

诉愿代理人应于最初为诉愿行为时,向受理诉愿机关提出委任书。

第三十五条 (诉愿代理人得为一切诉愿行为)

诉愿代理人就其受委任之事件,得为一切诉愿行为。但撤回诉愿,非受特别委任不得为之。

第三十六条 (单独代理)

诉愿代理人有二人以上者,均得单独代理诉愿人。

违反前项规定而为委任者,其诉愿代理人仍得单独代理。

第三十七条 (诉愿代理人陈述之效力)

诉愿代理人事实上之陈述,经到场之诉愿人本人实时撤销或更正者,不生效力。

第三十八条 (诉愿代理权)

诉愿代理权不因诉愿人本人死亡、破产或丧失诉愿能力而消灭。法定代理有变更、机关经裁撤、改组或公司、团体经

解散、变更组织者,亦同。

第三十九条 (诉愿委任之解除)

诉愿委任之解除,应由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以书面通知受理诉愿机关。

第四十条 (诉愿代理人提出诉愿委任之解除)

诉愿委任之解除,由诉愿代理人提出者,自为解除意思表示之日起十五日内,仍应为维护诉愿人或参加人权利或利益

之必要行为。

第四十一条 (辅佐人)

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经受理诉愿机关之许可,得于期日偕同辅佐人到场。

受理诉愿机关认为必要时,亦得命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偕同辅佐人到场。

前二项之辅佐人,受理诉愿机关认为不适当时,得废止其许可或禁止其续为辅佐。

第四十二条 (辅佐人陈述之效力)

辅佐人到场所为之陈述,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不实时撤销或更正者,视为其所自为。

第四十三条 (送达)

送达除别有规定外,由受理诉愿机关依职权为之。

第四十四条 (向法定代理人送达)

对于无诉愿能力人为送达者,应向其法定代理人为之;未经陈明法定代理人者,得向该无诉愿能力人为送达。

对于法人或非法人之团体为送达者,应向其代表人或管理人为之。

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有二人以上者,送达得仅向其中一人为之。

第四十五条 (外国法人或团体为送达者)

对于在中华民国有事务所或营业所之外国法人或团体为送达者,应向其在中华民国之代表人或管理人为之。

前项代表人或管理人有二人以上者,送达得仅向其中一人为之。

第四十六条 (向诉愿代理人送达)

诉愿代理人除受送达之权限受有限制者外,送达应向该代理人为之。但受理诉愿机关认为必要时,得送达于诉愿人或

参加人本人。

第四十七条 (诉愿文书之送达)

诉愿文书之送达,应注明诉愿人、参加人或其代表人、诉愿代理人住、居所、事务所或营业所,交付邮政机关以诉愿

文书邮务送达证书发送。

诉愿文书不能为前项送达时,得由受理诉愿机关派员或嘱托原行政处分机关或该管警察机关送达,并由执行送达人作

成送达证书。

诉愿文书之送达,除前二项规定外,准用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至第六十九条、第七十一条至第八十三条之规定。

第四十八条 (诉愿文书应编为卷宗)

关于诉愿事件之文书,受理诉愿机关应保存者,应由承办人员编为卷宗。

第四十九条 (诉愿人等得请求阅览卷宗)

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得向受理诉愿机关请求阅览、抄录、影印或摄影卷内文书,或预纳费用请求付与缮本、

影本或节本。

前项之收费标准,由主管院定之。

第五十条 (第三人经许可得阅览卷宗)

第三人经诉愿人同意或释明有法律上之利害关系,经受理诉愿机关许可者,亦得为前条之请求。

第五十一条 (应拒绝阅览请求之文书)

左列文书,受理诉愿机关应拒绝前二条之请求:

一、诉愿决定拟办之文稿。

二、诉愿决定之准备或审议文件。

三、为第三人正当权益有保密之必要者。

四、其它依法律或基于公益,有保密之必要者。

第五十二条 (诉愿审议委员会之设置)

各机关办理诉愿事件,应设诉愿审议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具有法制专长者为原则。

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由本机关高级职员及遴聘社会公正人士、学者、专家担任之;其中社会公正人士、学者、专家

人数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诉愿审议委员会组织规程及审议规则,由主管院定之。

第五十三条 (诉愿决定应经委员会决议)

诉愿决定应经诉愿审议委员会会议之决议,其决议以委员过半数之出席,出席委员过半数之同意行之。

第五十四条 (审议应制作审议纪录附卷)

诉愿审议委员会审议诉愿事件,应指定人员制作审议纪录附卷。委员于审议中所持与决议不同之意见,经其请求者,

应列入纪录。

诉愿审议经言词辩论者,应另行制作笔录,编为前项纪录之附件,并准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十二条至第二百十九条之

规定。

第五十五条 (主任委员或委员对审议之回避)

诉愿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委员对于诉愿事件有利害关系者,应自行回避,不得参与审议。

第五十六条 (诉愿书载明事项)

诉愿应具诉愿书,载明左列事项,由诉愿人或代理人签名或盖章:

一、诉愿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身分证明文件字号。如系法人或其它设有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团体,其名

称、事务所或营业所及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

二、有诉愿代理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身分证明文件字号。

三、原行政处分机关。

四、诉愿请求事项。

五、诉愿之事实及理由。

六、收受或知悉行政处分之年、月、日。

七、受理诉愿之机关。

八、证据。其为文书者,应添具缮本或影本。

九、年、月、日。

诉愿应附原行政处分书影本。

依第二条第一项规定提起诉愿者,第一项第三款、第六款所列事项,载明应为行政处分之机关、提出申请之年、月、

日,并附原申请书之影本及受理申请机关收受证明。

第五十七条 (补送诉愿书)

诉愿人在第十四条第一项所定期间向诉愿管辖机关或原行政处分机关作不服原行政处分之表示者,视为已在法定期间

内提起诉愿。但应于三十日内补送诉愿书。

第五十八条 (提起诉愿程序)

诉愿人应缮具诉愿书经由原行政处分机关向诉愿管辖机关提起诉愿。

原行政处分机关对于前项诉愿应先行重新审查原处分是否合法妥当,其认诉愿为有理由者,得自行撤销或变更原行政

处分,并陈报诉愿管辖机关。

原行政处分机关不依诉愿人之请求撤销或变更原行政处分者,应尽速附具答辩书,并将必要之关系文件,送于诉愿管

辖机关。

原行政处分机关检卷签辩时,应将前项签辩书抄送诉愿人。

第五十九条 (诉愿人向受理诉愿机关提起诉愿)

诉愿人向受理诉愿机关提起诉愿者,受理诉愿机关应将诉愿书影本或副本送交原行政处分机关依前条第二项至第四项

规定办理。

第六十条 (撤回诉愿)

诉愿提起后,于决定书送达前,诉愿人得撤回之。诉愿经撤回后,不得复提起同一之诉愿。

第六十一条 (诉愿人误向管辖机关以外之机关提起诉愿)

诉愿人误向诉愿管辖机关或原行政处分机关以外之机关作不服原行政处分之表示者,视为自始向诉愿管辖机关提起诉

愿。

前项收受之机关应于十日内将该事件移送于原行政处分机关,并通知诉愿人。

第六十二条 (诉愿书之补正)

受理诉愿机关认为诉愿书不合法定程序,而其情形可补正者,应通知诉愿人于二十日内补正。

第六十三条 (诉愿就书面审查决定)

诉愿就书面审查决定之。

受理诉愿机关必要时得通知诉愿人、参加人或利害关系人到达指定处所陈述意见。

诉愿人或参加人请求陈述意见而有正当理由者,应予到达指定处所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六十四条 (听取诉愿人等之陈述)

诉愿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得指定委员听取诉愿人、参加人或利害关系人到场之陈述。

第六十五条 (言词辩论)

受理诉愿机关应依诉愿人、参加人之申请或于必要时,得依职权通知诉愿人、参加人或其代表人、诉愿代理人、辅佐

人及原行政处分机关派员于指定期日到达指定处所言词辩论。

第六十六条 (言词辩论之程序)

言词辩论之程序如左:

一、受理诉愿机关陈述事件要旨。

二、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就事件为事实上及法律上之陈述。

三、原行政处分机关就事件为事实上及法律上之陈述。

四、诉愿或原行政处分机关对他方之陈述或答辩,为再答辩。

五、受理诉愿机关对诉愿人及原行政处分机关提出询问。

前项辩论未完备者,得再为辩论。

第六十七条 (实施调查)

受理诉愿机关应依职权或嘱托有关机关或人员,实施调查、检验或勘验,不受诉愿人主张之拘束。

受理诉愿机关应依诉愿人或参加人之声请,调查证据。但就其声请调查之证据中认为不必要者,不在此限。

受理诉愿机关依职权或依声请调查证据之结果,非经赋予诉愿人及参加人表示意见之机会,不得采为对之不利之诉愿

决定之基础。

第六十八条 (提出证据或证物)

诉愿人或参加人得提出证据书类或证物。但受理诉愿机关限定于一定期间内提出者,应于该期间内提出。

第六十九条 (交付鉴定)

受理诉愿机关得依职权或依诉愿人、参加人之申请,嘱托有关机关、学校、团体或有专门知识经验者为鉴定。

受理诉愿机关认无鉴定之必要,而诉愿人或参加人愿自行负担鉴定费用时,得向受理诉愿机关请求准予交付鉴定。受

理诉愿机关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鉴定人由受理诉愿机关指定之。

鉴定人有数人者,得共同陈述意见。但意见不同者,受理诉愿机关应使其分别陈述意见。

第七十条 (鉴定书)

鉴定人应具鉴定书陈述意见。必要时,受理诉愿机关得请鉴定人到达指定处所说明。

第七十一条 (鉴定所需资料之利用)

鉴定所需资料在原行政处分机关或受理诉愿机关者,受理诉愿机关应告知鉴定人准其利用。但其利用之范围及方法得

限制之。

鉴定人因行鉴定得请求受理诉愿机关调查证据。

第七十二条 (鉴定费用)

鉴定所需费用由受理诉愿机关负担,并得依鉴定人之请求预行酌给之。

依第六十九条第二项规定交付鉴定所得结果,据为有利于诉愿人或参加人之决定或裁判时,诉愿人或参加人得于诉愿

或行政诉讼确定后三十日内,请求受理诉愿机关偿还必要之鉴定费用。

第七十三条 (文书或对象之调取)

受理诉愿机关得依职权或依诉愿人、参加人之申请,命文书或其它对象之持有人提出该对象,并得留置之。

公务员或机关掌管之文书或其它对象,受理诉愿机关得调取之。

前项情形,除有妨害国家机密者外,不得拒绝。

第七十四条 (实施勘验)

受理诉愿机关得依职权或依诉愿人、参加人之申请,就必要之对象或处所实施勘验。

受理诉愿机关依前项规定实施勘验时,应将日、时、处所通知诉愿人、参加人及有关人员到场。

第七十五条 (提出据以处分之证据资料)

原行政处分机关应将据以处分之证据资料提出于受理诉愿机关。

对于前项之证据资料,诉愿人、参加人或诉愿代理人得请求阅览、抄录或影印之。受理诉愿机关非有正当理由,不得

拒绝。

第一项证据资料之阅览、抄录或影印,受理诉愿机关应指定日、时、处所。

第七十六条 (诉愿人等对诉愿程序处置不服)

诉愿人或参加人对受理诉愿机关于诉愿程序进行中所为之程序上处置不服者,应并同诉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十七条 (诉愿事件应为不受理决定之情形)

诉愿事件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应为不受理之决定:

一、诉愿书不合法定程序不能补正或经通知补正逾期不补正者。

二、提起诉愿逾法定期间或未于第五十七条但书所定期间内补送诉愿书者。

三、诉愿人不符合第十八条之规定者。

四、诉愿人无诉愿能力而未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诉愿行为,经通知补正逾期不补正者。

五、地方自治团体、法人、非法人之团体,未由代表人或管理人为诉愿行为,经通知补正逾期不补正者。

六、行政处分已不存在者。

七、对已决定或已撤回之诉愿事件重行提起诉愿者。

八、对于非行政处分或其它依法不属诉愿救济范围内之事项提起诉愿者。

第七十八条 (同种类数宗诉愿得合并审议及决定)

分别提起之数宗诉愿系基于同一或同种类之事实上或法律上之原因者,受理诉愿机关得合并审议,并得合并决定。

第七十九条 (无理由诉愿应以驳回)

诉愿无理由者,受理诉愿机关应以决定驳回之。

原行政处分所凭理由虽属不当,但依其它理由认为正当者,应以诉愿人为无理由。

诉愿事件涉及地方自治团体之地方自治事务者,其受理诉愿之上级机关仅就原行政处分之合法性进行审查决定。

第八十条 (不得撤销或变更不受理决定之诉愿之情形)

提起诉愿因逾法定期间而为不受理决定时,原行政处分显属违法或不当者,原行政处分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得依职权撤

销或变更之。但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为之:

一、其撤销或变更对公益有重大危害者。

二、行政处分受益人之信赖利益显然较行政处分撤销或变更所欲维护之公益更值得保护者。

行政处分受益人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其信赖不值得保护:

一、以诈欺、胁迫或贿赂方法,使原行政处分机关作成行政处分者。

二、对重要事项提供不正确资料或为不完全陈述,致使原行政处分机关依该资料或陈述而作成行政处分者。

三、明知原行政处分违法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者。

行政处分之受益人值得保护之信赖利益,因原行政处分机关或其上级机关依第一项规定撤销或变更原行政处分而受有

损失者,应予补偿。但其补偿额度不得超过受益人因该处分存续可得之利益。

第八十一条 (决定撤销原行政处分或另为处分)

诉愿有理由者,受理诉愿机关应以决定撤销原行政处分之全部或一部,并得视事件之情节,径为变更之决定或发回原

行政处分机关另为处分。但于诉愿人表示不服之范围内,不得为更不利益之变更或处分。

前项诉愿决定撤销原行政处分,发回原行政处分机关另为处分时,应指定相当期间命其为之。

第八十二条 (命应作为之机关速为一定之处分)

对于依第二条第一项提起之诉愿,受理诉愿机关认为有理由者,应指定相当期间,命应作为之机关速为一定之处分。

受理诉愿机关未为前项决定前,应作为之机关已为行政处分者,受理诉愿机关应认诉愿为无理由,以决定驳回之。

第八十三条 (撤销或变更原行政处分于公益有损,得予以驳回)

受理诉愿机关发现原行政处分虽属违法或不当,但其撤销或变更于公益有重大损害,经斟酌诉愿人所受损害、赔偿程

度、防止方法及其它一切情事,认原行政处分之撤销或变更显与公益相违背时,得驳回其诉愿。

前项情形,应于决定主文中载明原行政处分违法或不当。

第八十四条 (原行政处分机关与诉愿人进行协议)

受理诉愿机关为前条决定时,得斟酌诉愿人因违法或不当处分所受损害,于决定理由中载明由原行政处分机关与诉愿

人进行协议。

前项协议,与国家赔偿法之协议有同一效力。

第八十五条 (诉愿之决定限期)

诉愿之决定,自收受诉愿书之次日起,应于三个月内为之;必要时,得予延长,并通知诉愿人及参加人。延长以一次

为限,最长不得逾二个月。

前项期间,于依第五十七条但书规定补送诉愿书者,自补送之次日起算,未为补送者,自补送期间届满之次日起算;

其依第六十二条规定通知补正者,自补正之次日起算;未为补正者,自补正期间届满之次日起算。

第八十六条 (诉愿决定之准据)

诉愿之决定以他法律关系是否成立为准据,而该法律关系在诉讼或行政救济程序进行中者,于该法律关系确定前,受

理诉愿机关得停止诉愿程序之进行,并即通知诉愿人及参加人。

受理诉愿机关依前项规定停止诉愿程序之进行者,前条所定诉愿决定期间,自该法律关系确定之日起,重行起算。

第八十七条 (承受诉愿)

诉愿人死亡者,由其继承人或其它依法得继受原行政处分所涉权利或利益之人,承受其诉愿。

法人因合并而消灭者,由因合并而另立或合并后存续之法人,承受其诉愿。

依前二项规定承受诉愿者,应于事实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受理诉愿机关检送因死亡继受权利或合并事实之证明文

件。

第八十八条 (受让证明文件)

受让原行政处分所涉权利或利益之人,得检具受让证明文件,向受理诉愿机关申请许其承受诉愿。

第八十九条 (诉愿决定书应载事项)

诉愿决定书,应载明左列事项:

一、诉愿人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身分证明文件字号。如系法人或其它设有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团体,其名称

、事务所或营业所,管理人或代表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身分证明文件字号。

二、有法定代理人或诉愿代理人者,其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身分证明文件字号。

三、主文、事实及理由。其系不受理决定者,得不记载事实。

四、决定机关及其首长。

五、年、月、日。

诉愿决定书之正本,应于决定后十五日内送达诉愿人、参加人及原行政处分机关。

第九十条 (附记不服决定之处理)

诉愿决定书应附记,如不服决定,得于决定书送达之次日起二个月内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九十一条 (诉愿决定机关附记错误之处理)

对于得提起行政诉讼之诉愿决定,因诉愿决定机关附记错误,向非管辖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该机关应于十日内将行政

诉讼书状连同有关资料移送管辖行政法院,并即通知原提起行政诉讼之人。

有前项规定之情形,行政诉讼书状提出于非管辖机关者,视为自始向有管辖权之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九十二条 (附记提起行政诉讼期间错误之通知更正)

诉愿决定机关附记提起行政诉讼期间错误时,应由诉愿决定机关以通知更正之,并自更正通知送达之日起,计算法定

期间。

诉愿决定机关未依第九十条规定为附记,或附记错误而未依前项规定通知更正,致原提起行政诉讼之人迟误行政诉讼

期间者,如自诉愿决定书送达之日起一年内提起行政诉讼,视为于法定期间内提起。

第九十三条 (原行政处分之执行不因提起诉愿而停止)

原行政处分之执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因提起诉愿而停止。

原行政处分之合法性显有疑义者,或原行政处分之执行将发生难以回复之损害,且有急迫情事,并非为维护重大公共

利益所必要者,受理诉愿机关或原行政处分机关得依职权或依申请,就原行政处分之全部或一部,停止执行。

前项情形,行政法院亦得依声请,停止执行。

第九十四条 (停止执行之原因消灭,得撤销停止执行之裁定)

停止执行之原因消灭,或有其它情事变更之情形,受理诉愿机关或原行政处分机关得依职权或依申请撤销停止执行。

前项情形,原裁定停止执行之行政法院亦得依声请,撤销停止执行之裁定。

第九十五条 (诉愿之决定确定后具拘束力)

诉愿之决定确定后,就其事件,有拘束各关系机关之效力;就其依第十条提起诉愿之事件,对于受委托行使公权力之

团体或个人,亦有拘束力。

第九十六条 (重为处分应依诉愿决定意旨为之)

原行政处分经撤销后,原行政处分机关须重为处分者,应依诉愿决定意旨为之,并将处理情形以书面告知受理诉愿机

关。

第九十七条 (得声请再审之情形)

于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诉愿人、参加人或其它利害关系人得对于确定诉愿决定,向原诉愿决定机关声请再审。但

诉愿人、参加人或其它利害关系人已依行政诉讼主张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为主张者,不在此限:

一、适用法规显有错误者。

二、决定理由与主文显有矛盾者。

三、决定机关之组织不合法者。

四、依法令应回避之委员参与决定者。

五、参与决定之委员关于该诉愿违背职务,犯刑事上之罪者。

六、诉愿之代理人,关于该诉愿有刑事上应罚之行为,影响于决定者。

七、为决定基础之证物,系伪造或变造者。

八、证人、鉴定人或通译就为决定基础之证言、鉴定为虚伪陈述者。

九、为决定基础之民事、刑事或行政诉讼判决或行政处分已变更者。

十、发见未经斟酌之证物或得使用该证物者。

前项声请再审,应于三十日内提起。

前项期间,自诉愿决定确定时起算。但再审之事由发生在后或知悉在后者,自知悉时起算。

第九十八条 (书件应以中文书写)

依本法规定所为之诉愿、答辩及应备具之书件,应以中文书写;其科学名词之译名以国立编译馆规定者为原则,并应

附注外文原名。

前项书件原系外文者,并应检附原外文资料。

第九十九条 (本法修正施行前尚未终结之诉愿及再诉愿事件之终结)

本法修正施行前,尚未终结之诉愿事件,其以后之诉愿程序,依修正之本法规定终结之。

本法修正施行前,尚未终结之再诉愿案件,其以后之再诉愿程序,准用修正之本法有关诉愿程序规定终结之。

第一百条 (公务人员涉刑事或行政责任之处理)

公务人员因违法或不当处分,涉有刑事或行政责任者,由最终决定之机关于决定后责由该管机关依法办理。

第一百零一条 (施行日期)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本法修正条文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文章来源:明德公法网 发布时间:2007/12/22